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中国化实践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中国化实践


发布时间:2020-08-17 阅读数:444

尚德翔

摘 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论国家如何发展,我们都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形成也不是原样照搬过来的,是根据在我国进行具体实践形成的自己的一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原有的理论还是有不同的。马克思民生理论中的民生理论对人民的生活尤为重要,文章就简单讨论一下马克思中心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实践

国民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应当注重的基本任务。民生问题又是贯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的现实利益的,从我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就十分关注解决民生问题。解决民生是人民安心生活的基本保障。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生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目标定成了让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民生理论具有深刻性、全面性,不仅仅是考虑到人民生活上的富足,还考虑到人们精神上是否得到满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追求不仅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对于精神世界也有着更多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成功实践不仅体现在它的全面性,還取决于它有着自己一套的系统的理论,对于民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有着详细的阶段性的描述。

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民生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是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日渐丰富的物质材料,这为民生的发展环境奠定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生产力逐渐提高能给劳动者提供优质的物质条件,而且还能让劳动者本身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智力与技能运用水平同时也能得到提升。劳动者自动,自觉的投入到劳动生产中去,不但是在服务社会,而且他也是在遵循自己的意愿进行劳动,从这里可以看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改善民生问题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三、代表人物的马克思民生理论与实践

每个人对于马克思民生理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每个领导人物对于民生理论的实践都有所不同,下面例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对于马克思民生理论的理解和实践。

(一)列宁同志对于民生理论的理解和实践

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带领苏维埃俄国在艰难曲折的民生探索之路上树立了“人民利益至上”的民生价值观,以巩固工农联盟来为民生发展政治保障,通过贯彻落实新经济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文化建设来实现社会主义民生的稳定发展。列宁的民生理论是对马克思民生理论的高度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民生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同志对于民生理论的理解和实践

邓小平同志认为马克思民生理论需要加大发展生产力,带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发展市场经济。把人们的温饱问题,吃住问题先进行改善。先把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然后先富裕的人带动身边的人,消除两极分化。同时反对平均分配,带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但是也不能两极分化,从中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邓小平同志对几个沿海城市设立经济特区,先让一部分地区的人富裕起来,带动附近地区的人。

(三)习近平同志对于民生理论的理解和实践

习近平对于民生理论提出了强教育、涨收入、助健康、促就业、促脱贫、助养老等几个点,并进行了具体的解决。都是针对社会存在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解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全面性,和解决问题的阶段性。通过对社会鲜明问题的解决更能让人们感到幸福。

四、公平的分配制度是实现正义的保障

生产的发展保障了改善民生充足的物质基础,但马克思看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得到显著的提升。在理智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本质后,马克思认为是分配不公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民生问题普遍存在。

按资本分配,产品是属于资本家的,而不是属于工人,产品所具有的价值,基本上完全属于资本家所有,工人所得到的仅仅是工人自己付出劳动的价值,仅仅能够保持生活,这与我国近代的地主制度相似,财产分配不公,资产阶级跟无产阶级相互对立,社会的两极分化愈演愈烈。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苦,这种分配制度及其的不合理,如果不进行作废的话,工人受压迫受剥削的生活状况就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实遭到了马克思的深刻批判,马克思说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够真正的公平分配使社会的公平公义得到保障。

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民生发展的最终目标

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资本的高度集中带来巨大的财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这种资本的占有关系对人的物化与束缚也是很容易就看得见的。无论是不得工人阶级还是资本家,都成为物欲的奴隶。这种以牺牲“现实的人”的自由与发展为代价的民生发展,根本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的控制,人们民生需要的满足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生存需要满足程度上。而在马克思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生需要这一问题时,清楚的认识到人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民生要将走向更高的层次。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更多的是渴望个性与思想为的精神领域需要的满足。因此马克思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民生发展要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

六、结语

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实践的成功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国家领导人对于马克思民生理论的正确认识和实践,领导人民进入了一个富裕的小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少进.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中国化探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4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35-436.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9,28-29,50-51.

作者简介:尚德翔(1992.03- ),男,汉族,辽宁鞍山人,硕士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