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四有良师”培育理路探析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四有良师”培育理路探析


发布时间:2020-10-06 阅读数:550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理念,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可概括为“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和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学生好比教师手中富于灵魂和生命力的产品,若能领会“工匠精神”的实质,重拾“工匠精神”,在教育教学中加以践行,对教育工作将有所裨益。提倡在教育教学领域回归 “工匠精神”,不仅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更要将其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地践行“工匠精神”,做到独具匠心: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秉承匠德:具备高尚道德情操,修炼匠术:积累渊博扎实学识,胸怀匠情: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因此来成就真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良师。

关键词:工匠精神;“四有良师”;培育理路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并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成为时下关注的热点和研究的重点,各行各业也开始用“工匠精神”审视和要求自身,以提高职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又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尚。”

这一精神对于既固有传承性又极具创新性的教育事业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教育领域也应该思考如何发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师要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精益求精,做新时代的“四有良師”。

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一种精神理念,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可概括为“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和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学生好比教师手中富于灵魂和生命力的产品,若能领会“工匠精神”的实质,重拾“工匠精神”,在教育教学中加以践行,对教育工作将有所裨益。

一、忽视“工匠精神”,引发教学荒芜

近年来,在教师行业中流行着诸如“要教育家,不要教书匠”、“我们不是教育家,但我们绝不是教书匠”的口号,人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教书匠”的角色,广大教师也极力想甩掉“教书匠”的帽子,希冀被“教育家”的光环所笼罩。在诸如此类的口号和观念的误导下,不少教师鄙视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愿意扎扎实实从事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而是空谈一知半解的教学理念,执迷于构建教育流派或教学模式。忽视“工匠精神”,轻视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打磨和沉淀,必然引发教学荒芜。因此,我们要为“教书匠”正名,鼓励广大教师重拾“工匠精神”,回归教育本真,脚踏实地做教育。

二、重拾“工匠精神”,回归教育本真

“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是有一定传统的。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就曾提到一位历史老师,这位老师说过:“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是工匠精神。特级教师于漪的教育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在教师这个看似平凡却伟大的岗位上,有不少拥有自己某项教育教学绝活的能者,比如那些能反手画圆、能手绘地图、能记住班级每个学生姓名、能背22万单词会说10余种外语的教师,都可以说具备了“工匠精神”,因为这些绝活的练成,都是源于长期的积累和反复的练习,都是精益求精、对完美和极致的不懈追求的成果。

“教书匠”这一称谓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是有传统的,但是在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人们对“教书匠”的解读出现了偏差,并逐渐把它当成对教师的贬称或谑称。其实,“匠”字在汉语中有灵巧和巧妙之意,蕴含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之内涵,而并非只有“墨守成规”和“平庸板滞”的意思,因此,我们反对的是墨守成规的教书匠,却应鼓励精益求精的教书匠,提倡在教育教学中重拾“工匠精神”。重拾“工匠精神”,要求教师将教育作为终身事业,摒弃功利心、浮躁心和投机心,专心致志投入教育教学,视教育事业如生命,视学生为作品,精雕细琢,努力追求完美和极致,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幸福、成就自我。

三、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四有良师”的培育理路

我们提倡在教育教学领域回归“工匠精神”,不仅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更要将其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地践行“工匠精神”,做到独具匠心,秉承匠德,修炼匠术,胸怀匠情,以此来找寻到“四有良师”的我培育理路,成就真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良师。

(一)师者,应独具匠心,树立坚定理想信念

匠心,是“工匠精神”之基。“心”可理解为意愿、信念,“匠心”即指安于乐于做一名“匠”的意愿,换言之就是对职业的认同感,教师的“匠心”即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意义、价值的赞同或认可。

为师者,只有具备一颗安于乐于教书育人的“匠心”,高度认可自己的职业,意识到自身职业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这份职业所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竭尽全力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二)师者,当秉承匠德,具备高尚道德情操

匠德,是“工匠精神”之魂。“德”即道德、品行,“匠德”是作为一名“匠”应秉承的德行和品质,也就是职业道德。教师的“匠德”即“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

师德,是师者之魂,为师者,只有秉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德行,才能称之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肇始于孔子,就有关于师德的理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孔子所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有教无类、不耻下问”等著名言论,形成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直到今天,仍广泛流传。但是时代的发展,社会新问题的出现对教师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近年来,在教师队伍中出现了诸如辱骂殴打学生、利用职务之便从学生或其家长身上谋利、教学上敷衍塞责、学术上造假腐败等违背基本师德的恶劣现象。因此,2014年初,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将中小学教师骚扰学生、体罚学生、要求学生有偿补课等10大项行为,划定为“违反师德”。2014年10月9日,教育部又首次针对高校教师,划出师德禁行行为,被称为“红七条”: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高校教师一旦出现“红七条”中的违反师德的情况,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遵守最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基础上,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则,使学生耳濡目染,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三)师者,必修炼匠术,积累渊博扎实学识

匠术,是“工匠精神”之本。“术”即指技艺、方法等。“匠术”是一名“匠”所应拥有的技能,也就是职业能力。教师的“匠术”内涵丰富,从教学组织、驾驭课堂,教育实践、教学科研到生活指导、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新时代的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型的教师,还必须是智慧型的教师。

教师首先必须是知识型的教师,才能够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知识型教师要求老师以勤勉的教学态度,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过硬的教学能力,将丰富扎实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审视自身,调整教学心态、端正教学态度,还需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不断积累和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识型的教师。其次,新时代的好老师还必须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为人、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智慧型教师要善用课堂教学,延伸渗透到学生日常,用自己的思想引领、以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激励学生执着追求对科学和真理。

(四)师者,须胸怀匠情,保持一颗仁爱之心

匠情,是“工匠精神”之源。“情”即指情感。“匠情”是一名“匠”所应存有的一种情感,也就是职业情感。教师最重要的“匠情”就是喜爱教育、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可能深远持久的。

为师者,须胸怀匠情,始终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工匠对其作品倾注所有情感和爱,同样的,教师对学生,也要倾注自己的爱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育爱、激发爱和传递爱。教师要真心实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真情感染学生,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表达尊重的情感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时时流露欣赏的情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重视传递信任的情感以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决心,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如沐春风,身心愉悦地成长和发展,享受奋斗和努力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在这个相对功利和浮躁的时代,重提“工匠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发人深省,对于教师教育改革亦有重要启示。“匠人”代表着在自身领域拥有高超技艺,工作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一群人,在这个意义上,“教書匠”这一称谓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最初的戏谑变得崇高而神圣。在教育领域,重拾“工匠精神”无疑是对教育本真的回归,但要真正实现“工匠精神”,需要广大教师身体力行践行“工匠精神”,做到独具匠心、秉承匠德、修炼匠术、胸怀匠心,成就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良师,唯有此,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才能承受得起“教书匠”这一崇高的荣誉,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书匠”。就像普利策奖得主弗兰克·迈考特在《教书匠》一书中的所说的“一位好老师能改变人的一生”,[4]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弗兰克·迈考特笔下的那位好老师,那个教书匠,以“工匠精神”塑造“四有”良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10).

[3]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

[4] [美]弗兰克·迈考特.教书匠[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6:55-56.

基金项目:文章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工匠精神的广州大学生职业信仰教育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17GZGJ03;文章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专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JKSJD80;文章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17年校级课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敬畏感培育的实现路径和模式构建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QN13。

作者简介:郑晓绵(1985- ),女,汉族,广东潮州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专任教师,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