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孔孟荀儒家哲学建构的理想人格理论及其培育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孔孟荀儒家哲学建构的理想人格理论及其培育


发布时间:2020-02-17 阅读数:399

摘 要:“怎样培养人创造理想社会?”是儒家哲学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在中国儒家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儒家学者有着不同的理想人格培养方法。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在对“仁”、“性”等问题的普遍探讨中,提出的道德实践要求为塑造儒家理想人格奠定了理论基础,分析与总结三者的基本观点、关系及实践路径,对于理解儒家哲学建构的理想人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理想人格;儒家哲学

“如何培养人”以及“怎样培养人”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议题,同样也是中国古代各家学派热衷讨论的学术问题之一,建构在各家哲学基础之上的道德修养论、道德实践论,为培养不同社会下的理想人格发挥了重要作用。恩格斯指出“一切已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先秦时期,以“天命论”为理论前提,在维护宗法制的基础上,西周倡导“孝”、“友 ”、“恭”、“信”、“惠”等宗法道德规范。春秋时期,随着周天子“天子之大宗”的宗法体系的崩溃,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一时间诸如:仁、义、礼、智、信、忠、敬、天道、人道、人伦、人性、修身、养心、爱人、中庸等似乎成为当时社会的“热词”。周德的衰微,使得各家不同要求的道德修养理论涌现于当时社会,儒家不得不重新思考,个人道德和理想人格如何更好的培育。儒家哲学在继承西周“有孝有德”的思想基础上,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时代适应性,提出一整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在各家理想人格塑造理论中独树一帜。庄子“内圣外王”的观点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普遍追求,“内圣”就是要通过“修己”来完善人格,“外王”是人格升华在外的表现。“儒家哲学,一面讲道,一面讲术;一面教人应该做什么,一面教人如何去做。”孔子分析人们“僭越”周礼的原因时,曾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达到“仁”的高度,“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在后世儒家学派孟子、荀子等人的主张观点中得到了发展与完善。

一、孔儒“君子”、“仁者安仁”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与“君子”形象的设定息息相关。孔子塑造的“君子”形象,完全适应孔子理想中的“有道”社会,强调“修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的逻辑起点就是要“修身”,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将“仁”的思想贯彻在“君子”的方方面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有起码的是非判断,小人只是一味的赞同,没有自己的主见,君子具备高尚的精神品质,追求真、善、美,引领社会风向。

“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的存在,具备优良品质。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知礼”,以“智”與“勇”来推动“仁”的实施。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上,“血气”对道德造成的危害,君子要提高警惕,磨炼心智。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述过“中庸”思想,同样,在孔子这里,“中庸”思想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要求,它要求人把握“中道”的平衡,认为“过”和“不及”都是两个极端,这在孔子看来是不好的,不利于“仁”的施行。因此,君子应该时刻遵守以“礼”为标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防止做出不合“仁义”之事,将“中庸”这种道德要求,运用于实践当中,也就获得了一种至高的品德。

如何培养“仁者安仁”的价值观呢?是孔子要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与思结合是培养这种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当然不光要有“求仁”的志向,还要踏实学习,“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思”作为孔子塑造理想人格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内省”、“内自讼”,对自己言行做自我检查,君子应该“九思”,思考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修养论对于培养“君子”、“仁者安仁”的理想人格有着很强的说服力,从而最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

二、孟子“性善论”以及“存心养性”的修养之道

孟子在继承孔子“贵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体系。“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仁、义、礼、智”的道德依据主要集中在“性善论”里,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就在于人有“四德”,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四心”是人先天就有的,人性“善”是道德的本源,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既然有了这种人性为善的基础,就要主动挖掘人的善,掌握一定的道德修养方法,塑造理想人格,在这一点上,孟子继承孔子“内自省”的观点。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可见,道德修养的根本要求就是“存心”,“求其放心”保持“良心”,以待天命,达到安身立命之根本。孟子主张“反求诸己”,反思自己动机是否正确,是否有悖于基本道德规范,“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很强调人这一属性,要是没有了基本的羞耻心,就没有了做人的资格,可见“反求诸己”,在扩充仁义本性,保存善端,塑造理想人格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孟子在孔子基础上,预设人性是善的,在此基础上,突出道德修养方法的重要性。

三、荀子“化性起伪”的“成人”之论

荀子的“人性论”与孟子相反,主张“性恶”。正如黑格尔曾经讲过:“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得多的思想”。荀子认为人性“好利而恶害”,人有“性伪之分”,因此,在理想人格的培育上,主张“化性起伪”。“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认为圣人不是天生的,但是“化性起伪”就可以“涂之人可以为禹”,人有这种理性的能力,对人性是可知、可为的。“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生”,把握仁义法正的条件,通过知礼义,积善成德,发挥道德意志的作用,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目的。同时,荀子不但重视“知”而且还重视“行”的必要性,“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只有将学习的道德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容易加深对道德的认知,是朴素的唯物观,但是刻意夸大环境对人的作用又不得不陷入了唯心主义。总之,在孔孟的基础上,荀子在理想人格的塑造上极具特色,使得建构在儒家哲学上的理想人格体系更加饱满,荀子因此而成为战国末期儒家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当代仍有启发意义。

尽管古今社会的形态、性质有别,发掘孔孟荀儒家哲学中的理想人格形象,使传统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的存在,从而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伦理文化,通过理论的创新实现实践主体在价值上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钱穆.论语新解[M].三联书店,2002.

[2]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 梁启超.儒家哲学[M].中华书局,2015.

[4] 朱贻庭.中国伦理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孙德玉.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7(01):72-77.

[6] 祖国华.诗·礼·乐:论儒家理想人格的辩证生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9(06):14-20.

[7] 张敏.《论语》语境中的君子论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05):850-855+862.

作者简介:马睿(1996.12- ),男,回族,甘肃陇南人,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