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在线社区的构建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在线社区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0-02-25 阅读数:426

摘 要: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思维已有些落于俗套,更新着原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这一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必然性载体,另一方面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应然性要求。高校要通过构建主题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校园网络群,搭建师生网络互动社区,推动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上网”,提升网络信息深度,完善校园网络舆论监管机制,扩大网络阵地影响力,传递社会主流价值正能量,营造健康的网络教育生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网络互动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深度

作为一个包含大容量信息数据移动平台的互联网,在为经济市场提供巨大发展空间进而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影响到了社会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直接或间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一方面,网络信息传播交互性强、受众面广,突破了传统高校“象牙塔”的保护屏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另一方面,网络社会的更新换代为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师生良性高效互动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物理时空环境,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应有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并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迎合时代发展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积极开拓网络新阵地,推进主流价值与网络建设的融合。

一、认识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一)实时在线——网络虚拟社会兴起

1994年互联网传入中国,目前高校的学生主体跟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高校的教育对象生长于网络“大数据”环境,是土生土长的“数字原住民”。互联网实现了社会信息的网络化,其“入口思维”和“流量思维”的逻辑背后是“量变衍生质变”的简单哲学。大学生使用网络、关注网络,善于通过网络展现个性、交流思想和表达诉求,网络在线已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的首选媒介。而这种在线,属于并不受地域与时间限制的实时在线。作为21世纪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大学生的注意力已被互联网无意中“窃取”,并利用其价值观尚未形成或尚显薄弱的特性诱惑其吸食精神鸦片。网络社区的出现,为学生获取信息并进行相关阅读提供了便利,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辨方式,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辨别能力的形成。提升网络虚拟社会的主流价值意蕴,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社交连线——网络媒体深受追捧

“人类社会网络化的不断提升,各种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为载体的微信息席卷全国。”可以说,“互联网+”的深入推进,人与社会的关联方式进一步革新,大学生借助虚拟网络可以超越现实关系,进行思想上的深度交流形成情感共鸣。网络社交颠覆了人与信息主客体关系,人被信息同化和控制,信息的异化变成了奴役大学生头脑的精神鸦片,其应有的主体地位演变成对于信息领域的数字化、符号化、标签化、虚拟化所带来的便捷性的满足。例如,以智能手机、平面电脑为代表的随身移动网络中,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开启了青年人“微语言”的语音社交新时代,“微信群”、“微博群”等创造了现代“微(WE)生活圈”的集体归属感,彻底改变了大学生社交范式。这些社交化新兴媒体的出现,覆盖了大学生方方面面的交际需求,为学生寻找情感寄托、深入探讨、交流观点提供了兼具功能拓展性和优质应用体验的网络媒介。作为青年大学生交流的网络化平台,高校要提升网络场域的主导性和自觉性,深化网络社交平台的影响力和价值渗透性。

(三)思想连线——多元思想备受推崇

网络,拉近了人们个性化思想的距离,却也易使主流性思想“逃离”大学生的头脑。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辨别能力较为薄弱,面对截然相反的两种信息时,往往会陷入一种价值选择的困境。由于大学生在网络高科技无线终端使用中形成的信息崇拜,在全球化思潮传播的背景下,掺杂西方意识形态的信息流会借助网络传播隐藏性的冲击大学生的头脑,阻碍其形成正统稳定的价值取向。此外,网络中的低俗、媚俗、庸俗等信息也会闯入大学生摇摆不定的内心,腐蚀大学生的精神心灵,使其在腐化的环境中安然自得,进而使大学生丧失自身的精神支撑。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会在网络的现代性中更为凸显其地位,并借助无原则的、无边界的虚拟世界来不断使得信息接受者陷入“价值两难”的选择境地。网络是多元思想交汇之处,间接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淬火重生于多种思潮的环境,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坚定性,应努力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社区,为推进青年学生思想成熟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二、置身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拓宽了大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帮助其更多的以一种批判性视角去审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主导地位的削弱必然要求高校教育者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性变革。

(一)网络空间——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阵地

网络作为一个新型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师生有效交流的权利。大学生遇到困惑时,不再是直接诉求于相对更为专业的教师,而是寄托于冷冰冰的网络平台,企图借助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空间来重新找回自身的存在感,通过研读彼此网上状态所显露出的观点,从中寻找符合“自我”的合理性解读与剖析。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形成易受影响的特性,使得一些社会“网络舆论领袖”能够把准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校园“青年意见领袖”在网络自组织(网络社团、网络论坛)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其在理论的系统性、言行的鼓动性、爱好的广泛性等方面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对比之下,更应该起到引领作用的校园网络教育主体,因为种种原因却無法及时将相关有代表性的教育活动“上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靠“教师-教室-学生”三位一体的传统格局来维护权威,依赖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但网络无孔不入的特质则阻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作用的发挥。

(二)网络媒介——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式

目前来看,高校还未完全适应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并未能够为师生良性互动提供更为有效的校园网络互动社区平台,无法满足学生获取信息、过更有质量的网络生活的需求。但是,像腾讯QQ网、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会网站已经切入学生与教师、家长与教师的网络互动空间,而微信更是以“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与注意力。这样便捷式的网络社交平台,超越了传统的校园为主的教育模式,更为人性化的整合了学生、教师、家长三方甚至多方的实际需求,提供了优质的网络互动服务平台,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吸引了大量终端用户,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未来社会更倾向于激发人的主动性与个性,这些社会网络新兴媒体为大学生适应未来趋势、提升自身素质提供了助力平台。网络媒介,打破了学生间、师生间交流的限制,教师可在千里之外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棘手问题,善于利用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冲击着传统媒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网络文化——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话语

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方面。[3]因此,增强其文化认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互联网的深入推进,信息推陈出新的进程加快,使得符合社会潮流的网络空间文化认同难以形成。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互动性社会”的出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网络亚文化,进一步凸显出网络话语差异。原来深受种种束缚的大学生似脱缰的野马,纷纷聚集于此种虚拟空间,依赖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话语将心中压抑已久的真实想法倾吐于这个不受限制的虚拟平台,形成独属于同辈群体间的独特交流圈。而这种文化认同的可靠性高低,则不得而知。依托此种文化认同形成的网络话语平台,似乎被大学生默认为他们心目中的主流话语。深受传统主流价值影响的教育者,无法深入学生内心以准确捕捉到其思想和心理动态,进而无法引领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形成和发展。反之,那些深谙大学生用户个人兴趣和心理偏好的社会商业网站,却依托开展非主流“萌文化”产品的网络营销,深受大学生追捧和喜爱。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容易使一些“网络人”的政治观念模糊,民族意识淡化,这让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性逐渐衰落,主流话语濒临“失声”。

三、运用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

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它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动,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网络能够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及时获取信息的需求,高校要自觉把握网络发展的契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考虑学生的大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引导大学生在获取网络信息时自觉提升自身思想高度和辨别能力。

(一)打造教育微信集群——形成先进文化引导力

微信,已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一种常规在线方式;微信公众号,业已发展成为具有主题教育意义的一大官方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借助运用微信群、易班网等网络新媒体打造新型主流网络文化,促使主流价值多元发声,增强其内在吸引力。要树立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矩阵”,整合高校相关信息资源,搭建集主题教育和专业教育于一身展示学校主流思想与权威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兼具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的展示学生风采的非官方公众号平台,并分别鼓励能够准确领会学校精神的和擅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把关公众平台的运营。微信公众号作为学生获取信息、教师或专家学者发表观点、学校下发通知的崭新平台,能够展现学校校园文化活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升新媒体运用能力从而获得存在感提供契机。“微信俨然已进化为一种连接器,拥有连接一切的能力,彰显出强大的连接力,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微信不断在进化,它的连接力也在不断进化,最终它将帮助各行各业构建属于自身的新的生态系统,而微信自己也进化为移动互联网的自由新秩序、新生态。”学校要依托微信公众号与学生形成“粘性”对话,及时引导他们关注校园代表性事件、国际国内热点,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二)搭建网络互动社区——扩大网络阵地影响力

搭建网络互动社区,能够为青年学生思想的交流提供一个具有思想引领型的有效平台,扩大网络阵地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所谓网络教育资源,即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为开展教学活动,而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制作成数字化教学材料,借助网络呈现相关知识节点的有用信息集合。”作为学校的主流网络阵地,高校校园网要根据学校相关要求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娱乐方面的需求,打造属于师生共有的“网络家园”。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鼓励学生的作品与才艺“上网”,开展“问题导向”教育,加强网上互动交流,构建师生互动平台,通过思辨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反思批评精神。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校园信息资源整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对学生一站式信息化教育服务的建设目标。依托网络媒体资讯,科学整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公民道德、个体素质修养、职业道德理想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一批集思性、教育性的微信群、QQ群等虚拟网络社团、班级社区,通过“众包”机制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提升其网络亲和力。

(三)创新网络教育生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

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智能手持移动终端成为联结大学生和网络的中转站,似乎无“网”而不利。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借助“微校园”、“易班网”、官方校园网等分散多样化模块创新网络教育形式,将能够传播主流价值观、培植正能量的相关内容嵌入兼具信息推送功能的教育类移动设备客户端。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将知识共享转变为价值共享,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精神共享的平台。积极开展以网络为载体和内容的知识竞赛、学术论坛、征文比赛,努力满足学生成长个性、兴趣、爱好、品德发展的需求。结合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强化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网上党支部等网络红色主体站点建设,将适合移至线上的原有线下性主题教育活动,如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适时地移至相关主题教育网站。

(四)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掌握网络舆论话语主导权

网络的兴起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物理空间环境发生位移,网络媒体营造的虚拟空间成了大学生现实存在的第二生存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妥善利用现有资源搭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话语影响平台。教育者要将原有线下教育相关信息及时用网络语言、网络话语策略、网络话语环境等来表达出来,确保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及时有效。鉴于网络话语表达的一定随意性,我们要谨慎选择可以承载网络主流信息的新型媒介,如QQ空间、微信公众号等,同时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与教育研究间的“连体婴儿”关系,强化网络领域的意识形态教育。网络意识形态的教育,要讲求方法,可将有理论深度的相关内容糅合进有吸引性可读性较高的网络信息中,并用平实接地气的话语风格表达出来,引导大学生从心灵深处感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可信、可行,做到真学、真信、真用。

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互联网提出的全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自身的理解,立足于学生,努力将理论变为可信、可行、可感的深度型素材,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育者网络素养、创新网络教育生态,助力网络在线社区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2] 马云霞.“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173.

[3] 曹文彪.文的内化与外化的循环系统——关于文化本义的新阐释[J].学术研究,2009(06):19-24.

[4] 谢晓萍等.微信力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5] 王竹立.网络教育资源为什么存在“數字废墟”——中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之难点剖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1):46-53.

作者简介:卞书政(1993- ),男,山东聊城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