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阅读数:428

摘 要:思辨能力的缺失一直被视为大学教育中的一块短板。反映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则表现出人云亦云、逻辑不清甚至无话可说等尴尬现象。因此文章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17级机电工程1班和3班为实验对象,其中,1班采用传统教学,3班采用思维导图教学,同时以“外卖食品”为话题,借用批改网为平台展开写作实验。发现经过思维导图教学后的班级评分略高于传统教学,说明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思辨能力。最后文章就改善的原因做出了解释。

关键词:思辨能力;大学英语;写作;实践研究

语言是一种媒介,人们可以通过它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和思维,而这也是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甚至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可否认,许多学生却苦于“表达”,或“表不达意”,而这种现象在各个学科当中已是屡见不鲜。就大学英语而言,在阅读和听力当中表现出彩的学生大有人在,但是在输出方面,如口语、翻译或写作方面却表现得差强人意,经常会出现无话可说或者逻辑混乱的现象。有专家和学者就曾经把这一现象称之为“思辨缺席”, 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许多研究都是基于英语专业学生。鉴于大学英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思辨缺席”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何为“思辨”?

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思辨”一次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美国特尔斐项目组认为思辨能力是“有目的、自我调节的判断, 它能促成对证据类、概念类、方法类、标准类或背景类考虑因素的阐释、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 而判断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文秋芳在层级模型中将思辨的认知标准定位: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与灵活性。其中,“精晰性即指思辨应清晰与精确;相关性即指思辨内容应与主题密切相关, 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逻辑性即指思辨应条理清楚, 说理有根有据, 具有说服力;深刻性是指思辨活动具有广度与深度;灵活性则要求能够娴熟、恰当地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而孙有中认为思辨能力是“能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这些定义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对于学生基础、发展以及提高目标都是契合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少有学生能够达到这些标准。

二、大学英语写作中“思辨缺席”的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门教材少之又少,而且教材中的写作部分没有进行大学层面的拔高,仍然以讲解议论文或说明文的写作格式及技巧,并配有少量的范文及分析。但是就实质而言,仍在介绍一些基础知识,属于高中英语写作的升级版。没有任何学生可以主动参与的部分。其次,在教师授课方法上,多数仍然以讲授为主,搞大水漫灌,而忽略了应用型本科要以“实用”为特色,而且所带班级、人数众多,很难对每一项作业进行及时高效的反馈,且评判标准单一,强调词汇、语法、句式上的升级,忽略思辨能力。再次,在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多数学生认为将来英语写作跟自己专业毫无联系,没有可“应用”英语的方向,只能用去应对各种英语考试,再加之平时课业繁重,作业草草了事,练习思辨更是无从谈起。以上几个原因共同造就了学生不善思辨的现象,如果不加以解决,这种现象将恶性循环下去。

三、改善“思辨缺席”的试验

目前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其改革目的就是要顺应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而非揠苗助长。因此而且要想改善甚至是改变“思辨缺席”的现象,就要认清教育的目的。从词源上来看,教育(educate)意为“引出”,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教師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当引导者的作用。总结起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赋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而不是人云亦云,被动接受教师所传递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在后续的实验中,正是要观察观念的变化是否将直接影响到产出。由于笔者所带所有5个班的机电工程专业中秋招和春招,且两两合班授课,所以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由于基础水平所带来的影响,本次实验选取17级秋招班级的机电工程1班和3班,其中1班24人,3班29人。并采用批改网机器评阅和非任课教授人工评阅相结合,观察学生作文的得分情况。

首先,1班采用传统教学法,即教师教授,学生做好笔记并练习,作向学生介绍大学英语写作的技巧。第一步,教授学生需要审题并列出一个三段式提纲;第二步,学生需要根据提纲分配内容,如在第一段明确自己的观点,第二段用最少三条理由和细节内容支撑自己的观点;第三段,总结自己的观点,并与前文相呼应。随后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第一单元的写作部分,“Why Ocean Exploration Is So Important”为例,向学生们推荐优秀句子结构,随后讲解一篇与话题相关的高分范文,讲解作者时如何构思。最后让1班学生在课后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在批改网上完成一篇以“Take-out food”为题的作文,观察所得平均分。最终收到有效作业23份(1人未提交),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平均得分较高,达75.9分,但是随后通过其他教师的人工评阅检查发现,真正能够运用逻辑、细节,符合思辨要求的文章只有6人,占比30%。

随后,3班采取引导法,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在电脑上进行演示,并邀请学生参与进来,进行头脑风暴,进行辩论。首先,列出中心主题,“Why Ocean Exploration Is So Important”;随后寻问学生,“你认为探索海洋重要吗?”,“你为什么认为探索海洋很重要,有什么理由吗?”,“可以提供丰富资源的理由是从何而来?报纸,电视还是互联网?具体是哪家媒体?有无数据支撑?”,“你能说出几个受益的国家吗?他们如何受益?”,“你认为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有无道理,为什么,那么你如何认为?”,“好,最后你能帮大家总结一下吗?”等一些列问题,适当引导,让学生自主讨论,查询相关数据或名人名言,有证据支撑的学生均可随时举手表明观点,最后合作完成自己的思维导图。随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范文的思维导图,观察自己和作者思维之间的差异,并进行评价。最后,让3班学生在课后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在批改网上完成一篇以“Take-out food”为题的作文,观察所得平均分。最终收到有效作业25份(4人未提交),评价结果如图2所示:

从上图中够可以看出,3班学生平均成绩为76.7分,且70-79分,以及80-89分的高分段人数比1班要分别多出3人和1人,而且70以下的低分段人数也比1班要少2人。随后再通过其他教师的人工评阅检查发现,真正能够以逻辑、细节,符合思辨要求的文章有10人,占比40%,比1班高出10%。所以从机器评阅和其他教师人工批阅两方面均证实,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思维导图为工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改善学生在大学英语写作当中的思辨水平。

四、学生思辨水平改善的原因分析

首先,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单纯讲解理论,学生只能别动接受。再加多数大学英语的教学都是以大班为主,教师无暇顾及所有学生的需求,难以高校监管整个课堂,所以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但是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以小型辩论,学生的存在感和好胜心大大加强,所以学生愿意参与进来。其次,教学工具的变化提高了學生的兴趣。在大多数教学情形中,教师都是以粉笔和黑板为教具,学生抄课堂笔记。但是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充分利用了思维导图,这种新式的教具不仅使得学生眼前一亮,同时可以将所有的文字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便于学生以某种逻辑顺序将信息分类,并通过练习,使得外显知识变为了内隐知识,因此产出的作文逻辑性强,证据也相对充足,而不是通篇空洞,人云亦云。这样以来,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生了转变。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主要以拿学分、通过四六级考试等作为自己的学习动机,具体而言是属于一种工具型动机,一旦学生达成某种需求后,这种动机就会消失。相反,让学生处于课堂主导地位,辅之以一定相当难度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学生自然会全力以赴。同时,这也符合Krashen所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或“i+1”理论。其中,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i+1代表学习者下一步要达到的水平。而这里的“+1”正是思辨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思辨问题一直是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顽疾。究其核心原因还是教师在教学中尚未转变其角色,也未把学生当做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因此通过转变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再辅助于信息化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思辨缺”的状况。但同时这也需要同行同僚以及学生的共同参与和紧密配合,不断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7):1-19.

[2] Facione P A.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and Instruction—The Delphi Report[DB/OL].http://assesment.ase.duke.edu/documents/Delphi Report.pdf,1990.

[3] 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01):37-43.

[4] 孙有中.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5(02):22-23.

[5] 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04):609-617+641.

[6] Williams,M.&R.L.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 Anderson,J.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7th edition[M].New York:Worth Publishers,2009.

[8] 刘东楼.外语教学中动机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02(04):58-62.

[9] 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2019年度校级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重点项目“面向一流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ZDJY2019-05。

作者简介:胡炜(1991- ),男,甘肃武威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育以及翻译。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