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探索社区为本的反贫困工作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新闻动态

探索社区为本的反贫困工作


发布时间:2019/12/07 阅读数:363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位于甘肃东部。2013年,崆峒区建档立卡贫困村有105个、贫困人口1.24万户、4.8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9%。经过多年实践努力,截至2018年底,崆峒区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470元增加到5526元,累计实现了90个贫困村、1.1万户、4.55万人脱贫,贫困人口减少到1382户,共计487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2%。

  大量的实地调研发现,崆峒区的反贫困实践表现出明显的“社区为本”实践特征,形成了“社区为本的反贫困模式”,并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人们逐步意识到,贫困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需要通过社区整体发展来应对贫困问题,构建互助、友爱、和谐的社区精神,恢复并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通过长期探索,“社区为本”的反贫困模式经过“社区发展”“社区导向”等一系列实践之后,逐步发展形成。

  “社区为本”的反贫困模式在有关社区理论的基础上,吸纳了贫困剥夺理论、增能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合理元素,共同构成社区为本的反贫困模式的理论基础,其基本理念围绕“社区优势、社区能力建设、社区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四个核心词汇展开。

  具体而言,“社区为本的反贫困模式”强调在反贫困的过程中突出把“社区及其发展”作为整体,将社区视为反贫困工作的落脚点,关注贫困社区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贫困群体的主体性、能动性,重视贫困群体的赋权增能,增强贫困群体能力建设和贫困社区可持续发展。同时,该模式注重运用多样化的专业方法,整合社区原有的资源,包括价值、方法、个体、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工作机制等,重视贫困群体的优势挖掘和能力提升,强调通过贫困群体的参与激发社区的内在力量,挖掘和有效运用社区的社会资本,促进贫困社区及其贫困群体生活水平和整体效能的提升。

  平凉市崆峒区通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为基本, 以“区域化推进”“开放式扶贫”“扶志为先、扶智为核、扶业为本”为具体的社区发展实践理念。

  首先,“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体现的是反贫困实践中“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与“贫困群众自下而上的参与”的有效结合,既可以实现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充分给予理念指导、政策和资金支持,也能够激发贫困群众和贫困社区的优势,实现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

  其次,“区域化推进”不仅突出反贫困实践开展中“社区”的重要性,也跳脱出村域和地域的局限,能够发挥社区资源的整体效用。

  再次,“开放式扶贫”既体现在扶贫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从社区“问题导向”转向社区“优势视角”,重视社区优势资本、强项的挖掘与积累,也体现在扶贫力量的包容性,存在着合作、共享、互助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价值观念。

  最后,“扶志为先、扶智为核、扶业为本”是对崆峒区全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全面打造,是对“助人自助”的良好阐释。其以宣传教育的方式激发内在动力,以技能培训的方式提升自我能力,以产业扶贫的方式促进社区经济进步,对整个崆峒区的社区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在反贫困过程呈现出了以下四个特点:重视社区的整体性和资源整合,强调社区居民的自主性和能力建设,突出对社区资源、优势和各种社会资本的挖掘,关注社区共同体及其可持续发展。

  崆峒区“社区为本”的反贫困实践模式,在理念上,注重社区的整体发展,强调贫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全方面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把反贫困实践看成一个社区系统的功能发挥,激发社会各方面力量,灵活发挥各方作用,形成政府引导的大扶贫格局。在目标上,着眼于社区发展长远目标,重视社区资源的整合以及社区资本的挖掘和积累,推动贫困地区的永久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因而,“社区为本”反贫困实践模式呈现出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特征。其一,整体性是对贫困多层面、多维度的回应。一方面,以横向发展为出发点,聚焦于社区发展的多个层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出发,理解贫困的多维内涵,重视社区的整体进步。另一方面,从纵向发展出发,关注社区的长远发展,强调社区不断巩固脱贫的成果,避免返贫现象的发生。

  其二,系统性体现在反贫困实践中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大扶贫格局的形成。崆峒区在反贫困实践中形成了强大的“反贫困系统”。由脱贫干部、技术人员组成的人才帮扶系统,由帮扶部门、帮扶工作队、社会组织、企业组成的组织帮扶系统,以及由上级政府和跨区域的对接帮扶组成的外部帮扶系统,共同构成了“反贫困系统”。这些帮扶子系统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促成社会大扶贫格局的形成,推动整个反贫困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

  其三,可持续性强调社区社会资本的挖掘与整合。从微观层面来说,崆峒区坚持“扶智必扶志”的理念,通过贫困群体的参与来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自我潜能,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从宏观层面来讲,崆峒区努力激发社会各界的力量,促进社会大扶贫格局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促进社会支持网络体系的建立,提升整个社区应对贫困风险的能力。这些无形的资源构成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概言之,社区为本的反贫困模式关注社区的整体发展,从各个层面推动社区环境的综合改善,并依据当地的资源与优势,激发社会力量,整合各方资源,促使全社会积极投入脱贫攻坚工作的行列中去,不断强化社区社会资本的挖掘和积累,培育社区中自助、互助、共享、参与的精神。

  崆峒区“社区为本”反贫困模式是对问题导向工作模式的一种优化,呈现出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特征。从实践中可以看出,该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崆峒区的整体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对现阶段的反贫困实践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对下一步巩固反贫困成效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尤其是模式中以社区作为整体、关注社区优势和资本的理念,构成了反贫困实践的一大特色,为日后巩固和深化脱贫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