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整体思维和人类视野推动三大体系建设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新闻动态

整体思维和人类视野推动三大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19/12/21 阅读数:388

  “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但是如何理解“三大体系”的内涵,更是我们应该首先思考的重要问题。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绝不是一个逻辑问题,也不只是理论问题,而是思想、教育和文化实践问题。

  学科体系影响人才培养

  学科体系构建的本质问题,可能与近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为什么当代中国不能出学术大师密切相关。过去人们从观念和思想上对其已有所探究,然而我们也可以作一些形而下的探讨。今天我们的学科分布和归类都趋于细分化,而且越来越细分。我认为目前的学科设置、学科规范和调整方向,不应一直做加法,也应该考虑做减法。学科专业设置不能总是追逐热点,而是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以热点导向来设置学科专业,势必会越来越多,而且等热点过去,学科是否撤销?热点问题不一定得通过设置学科专业来体现,可以用三级学科和专业方向来调整。过于碎片化的学科分类、专业设置以及法规性专业目录的制订,直接影响了学者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视野,甚至影响到了几代人才的培养标准和途径。

  在中国文学专业范畴内,王朔曾经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人拿一首李白的诗问某一个李白研究专家,希望其解释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内涵?该专家回答说我不太明白,因为我研究的是李白前期的作品,这个是李白后期的作品。这听起来像个笑话,但在有些研究领域却是普遍现象,甚至常常因为超越或偏离了所谓的专业范围而导致研究生毕业论文不被通过。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文学研究和教学的历史,文学学者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学习的往往是断代文学史。我们将相对漫长的文学时代做了越来越详尽的划分,包括先秦文学、唐宋文学、明清文学乃至现当代文学等。不同的老师讲不同时代的文学,缺少知识的整体性和思想的连贯性。国外大学的文学教育与研究则多没有做这种划分,很多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具有一种贯穿始终的全史观念。这种学科的细分通过学科目录的制定而加以法规化,成为一种学理和制度的制约。这对于中国学界大师的产生,是否形成了一种知识性的限制?

  民族性与人类性不可或缺

  在从形而下的角度对学科专业的细分化导致学者知识断裂的可能性进行探讨之后,我还想谈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即我们如何理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构中的中国特色和人类意识的关系问题。我们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系统,是为了更好地与世界对话,去丰富世界,进而影响世界。中国特色不同于“中国国情”,应该包括世界性和人类性。如,孔子学院的发展战略和最终目的就是用中华文化丰富人类文化、融入和发展人类文化。从孔子学院建设的某些具体实践中可以看到,如何在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之中体现人类文化的同一性,可以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调整。

  中国特色和人类意识,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替代和取舍关系,而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中国特色?其目的是用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给世界提供解决全人类问题的途径。我们的学术体系不是自成一系的、封闭的、孤立的,而是开放的。开放的体系不仅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更应该向世界、向全人类开放。要想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产生世界性影响,其内涵必须包含人类意识。

  学科和学科体系概念不是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而是五四运动后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来的。中国传统的学科划分较为简略,或以“六艺”,或以“经史子集”来划分。至于具体划分为多少个学科、门类,几乎没有对应的体系。今日设置的学科,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接受现代学术体制、学科体制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学科概念本身就体现了世界性。学术研究是人类的思想活动,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创造,同时又是在不断检验知识和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人类学术史上是大同小异的。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不等于自我构造和构造自我,我们构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性的学术思想体系。所以,在这一体系的建构中,我们绝不能以封闭的、纵向的思想资源作为我们唯一的支持,应该考虑将横向的思想资源也作为我们的思想资源之一,或者作为参照。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