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提升社会学学科内涵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新闻动态

提升社会学学科内涵


发布时间:2019/12/26 阅读数:429

  12月14日,由济南大学主办,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承办的“比较视野中的社会学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以全球比较的视野深入探讨了当前社会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理论前沿。

  立足当代中国社会背景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雷洪提出,社会学工作者既要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经验,又要立足当代中国社会背景,对社会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把分散的经验事实提升为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撑。

  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看来,社会学工作者应深入到田野中去,俯下身与土地相结合。学术研究不仅要有思想力,还应该有行动力,并转化为完成力,做到心有中国情怀,了解中国故事,探索普遍原理,推进中国事业,实现价值与事实、实践与理论的融会贯通。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贺雪峰谈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进城的逻辑在不断变化。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为了更好的村庄生活而进城务工,第二代农民工进城开始追求在城市体面安居,以定居城市为目的。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高潮将农民工在发达地区获得的资金、技术、商业意识带入到中西部地区,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技术提升,同时也要警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不理性及较高的失败风险。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友华观察到,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整个社会的空间结构、运行机制、组织架构发生了剧烈变化,社会治理呈现出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格局。社区治理现代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承接基点和内容。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首先要明确社区治理的方向和目标,坚持培育和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情感共同体,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现代社区建设。

  欧盟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主席罗伯特·沃克基于全球视野探讨了对多维贫困的界定。全世界贫困人口的变化趋势表明,中国在全世界减贫领域的贡献和成就非常突出。基于同中国学者的合作调研,沃克提出了包括收入、物质匮乏、缺乏体面的工作、身体上的痛苦、不公正待遇、社会排斥、无力感、情绪上的痛苦、挣扎等九项指标的贫困维度。多维贫困的研究可以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启示,有助于制定更加适合的政策满足贫困人群的实际需求。

  避免只见社会而不见“人”

  日本中央大学教授野宫大志郎回顾了东亚社会学发展历程。他认为,中日韩三国社会学实践的历史轨迹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中国的社会学实践在对传统案例研究方式的使用方面,体现出独特之处。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的社会学家对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表现出极大的研究兴趣,家庭的变化、人口的流动迁徙等问题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学主要关注的议题。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表示,社会学应该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不同的词性。作为名词的社会学,主要是被学习的知识对象;当社会学由名词转变为动词,意味着社会学知识内化为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行动方式;形容词的社会学能告诉我们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法则,指引人类去想象和实践“社会如何可能”以及“我们如何更好地共同生活”等基础问题。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金光亿阐述了以数字评价社会发展的效用问题。他认为,应通过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制度、日常生活方式、技术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积极评价,而数字可以成为这一衡量标准。我们应该避免只见社会而不见“人”,那样会导致无法正确理解社会现实。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王宁提出,共享的视角可以为学界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提供新的切入点,社会学研究需要有制度以及道德的支撑。

  强化社会学服务社会功能

  谈到中国社会学未来的发展,文军认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地位整体还比较弱势。社会学类学科必须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这不仅需要继续做好扎实的理论研究工作,更需要在经验和应用层面做出更多的拓展性工作,强化社会学服务社会建设的功能。

  谈到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成就,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院长钟涨宝表示,费孝通先生提出“熟悉”的社会,实现了传统社会分析概念工具的本土化与中国化。从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来理解乡土社会的特征,有利于拓宽我们认识农村社会变迁的视野。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文炯提出,当前,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学最重要的语境,全球化有助于中国本土人类学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中国人类学研究超越西方人类学的“我”(本文化)与“他”(异文化)的二元对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应该成为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类学的发展方向和学术高地。

  记者 张清俐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