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召开2009年度学术成果汇报会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新闻动态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召开2009年度学术成果汇报会


发布时间:2019/12/28 阅读数:435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赵立凡)12月27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2019年度学术成果汇报会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举行。来自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同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咸阳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师生代表参加了汇报会。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10位教师及博士生先后从不同角度汇报了近年来考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马健首先汇报了“十三五”以来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举措与思考。马健说,西大考古从创设之初就被赋予了重建古史、重树民族文化自信的学科使命。“十三五”以来,西大考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国际学术前沿,以自身独有的区位优势“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坚持以揭示“周秦汉唐”为代表的中国文明核心特质为使命,以探索“丝绸之路”文明交往互鉴规律为学术追求,完善了以文化遗产价值为核心的认知、保护、传承“三位一体”学科体系。在“中亚考古研究”、“欧亚大陆农牧区互动研究”、“历代长城研究”、“早期国家与文明演进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为阐释多元一体中国文明从“文化认同”走向“国家认同”的历史轨迹、为厘清丝绸之路民族迁徙与融合、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历史规律贡献着西大智慧,在世界考古学界发出了中国声音。马健表示,新时代,考古学科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西大考古人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在同历史的对话中更好的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发挥考古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为构建中国特色的考古学话语体系,传承、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贡献西大力量。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任萌副教授对“东天山地区的史前房屋”研究进行了汇报。他介绍,自2003年以来,西北大学东天山学术团队在东天山地区经过调查,发现史前时期(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聚落遗址200多处,房址2000多座,其中约30座经过了发掘。东天山地区位于丝绸之路交通要道,环境复杂,史前时期的房屋建筑也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如分布于绿洲地带的土筑房屋,分布于山地草原的石筑房屋,适应定居生活的固定式房屋,适应游牧生活的帐篷式房屋等。房屋的内部结构与设施也存在明显差异,体现了不同的功能布局。近年来新发现的巴里坤海子沿遗址,是目前发掘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房址。对海子沿遗址房址的详细调查与科学发掘,为复原东天山史前人类的居住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线索。 

  “壁画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世界上不同地区有着广泛分布。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密布,壁画资源丰富。壁画记录着丝绸之路中外文明的交流和传播,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艺术、技术和经济交往的最有力的见证。同时,壁画也是最直观、最具象的用线条、图案、色彩、内容反映上述交往的重要载体。”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铁付德研究员表示,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是西方文物保护理念的传入通道。丝绸之路沿线壁画资源十分丰富,因而陕西壁画研究是有基础和成果积累,如今处于平台期,是有发展机遇的。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读丝绸之路中外文化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今后的研究方向,应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和“十三五”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重大科技专项的研究方向。依托丝绸之路丰富的壁画资源,整合国内外智力和人力优势资源,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调查文物的病害和赋存环境;制定丝绸之路壁画的保护技术对策;从历史、艺术和技术角度,挖掘、认知、解读丝绸之路壁画的价值;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和技术的传播规律;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推进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梁云教授介绍,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2015年以来先后发掘了乌兹别克斯坦撒扎干遗址和拉巴特墓地,比对周边同类资料,如塔吉克斯坦贝希肯特谷地的阿鲁克陶、图尔喀墓地,土库曼斯坦东部的巴巴沙夫墓地等,说明汉代在索格狄亚那及其以北和北巴克特里亚地区各分布着一支考古学文化。它们的时空范围、特征分别与康居、月氏相吻合,应该就是康居、月氏的文化遗存,可以命名为“康居文化”和“月氏文化”。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马志坤副教授以生态环境脆弱的西辽河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大数据分析了小河西文化至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不同环境背景下人类活动的规律及其生业模式。调查结果显示,环境变化始终制约着西辽河地区古人类活动,短时间内迫使人类改变了农作物的结构,长时间内使得人类往低海拔及河谷地带迁徙,而引入畜牧业后,人类开始往高纬度地带迁徙,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复杂化。 

  成果汇报会上,外籍教师Richard Ehrich作了“埋藏神秘:再谈三星堆祭祀坑的价值转移”、贺存定副研究馆员作了“重新审视:石灰岩石器的模拟实验”、吴铮争副教授作了“新时代陕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杨富巍教授作了“基于无机可逆保护材料硫酸钙的应用基础研究”、李雨生老师作了“希腊往事:酒神节在中国”、博士生王栋作了“文明交流的见证:新疆营盘汉晋墓地夹金属箔层玻璃珠研究”的汇报。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