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华侨华裔儿童的身份认同呈现出多样性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新闻动态

华侨华裔儿童的身份认同呈现出多样性


发布时间:2020/02/15 阅读数:473

  华侨华裔儿童是华侨华裔的新兴力量,是华侨华人社会的未来与希望。在对比新老华侨的祖国认同感时,马来西亚中国—东盟商务协会总会长林玉唐先生曾说道:“祖辈有着中国乡情、亲情等血浓于水的紧密联系,始终保留着对祖国的向往和关怀。可是年轻一代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一样、社会感染程度不一,对祖国的认同就会与祖辈产生偏差。”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国力与国际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同海外侨胞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华侨华裔儿童是否与其祖辈一样依然拥有一颗中国心,是否还强烈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国民身份?

  为此,我们对回国参加2018年“情系家乡”华侨新生代华文教育夏令营的华侨华裔儿童进行了调查。共选取了316名华侨华裔儿童,他们/她们年龄在7—17岁,主要来自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希腊等欧洲国家。调查数据显示,华侨华裔儿童对中国的身份认同强度的平均分为3.10(采取5点记分制),大于理论中位数2.50分。从百分比例看,93.9%的儿童对于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95.8%的儿童认为中国人身份是重要的,96.6%的儿童对于身为中国人感到快乐。可见,许多华侨华裔儿童尽管成长于海外,但并不缺乏对祖籍国的感情和家乡意识,令人担忧的“乡音渐改,乡情渐淡,乡心渐弱,对中华文化的感觉日益淡薄”的现象并未发生。

  但是,进一步调查却发现华侨华裔儿童的身份认同较为复杂。他们不是简单地认同某一身份就排斥另一身份,而是可以同时认同多个身份。例如,一些儿童认为自己是“90%中国人和10%意大利人”,或“半中国人,四分之一波黑人和四分之一克罗地亚人”。通过对250名华侨华裔儿童的身份认同进行统计,结果发现认同单一中国人身份的(即完全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有94人,占37.6%;认同多个不同身份(即认为自己部分是中国人)的有128人,占51.2%;完全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身份的有28人,占11.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华侨华裔儿童认为自己是一个多重的国民身份,而不是某一单一类别的国民身份。通过对自画像进行分析,也可以得出类似结论。一些儿童给自己画着黑头发、黄皮肤,但仍有一部分儿童给自己画上卷曲的头发,并写上我是“半中国人和半西班牙人”。因此,尽管华侨华裔儿童对中国的身份认同度较高,但仍有一半儿童认为自己具有多重身份。

  先前研究认为华侨华裔的身份认同存在着两极化及其矛盾的现象:一部分华侨华裔对中国的身份认同感比较强烈;而另一部分华侨华裔则认为自身已然是“世界人”,他们/她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基本上已是多种文化的融合,成为典型的外黄内白的“香蕉人”。虽然他们坚决认为自己已是西方人,拒绝做“华人”,但却得不到西方人的认可。因此,他们/她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总是处于矛盾的状态之中。但是,基于本调查却发现单一两极或矛盾化的认同身份并不常见。我们发现多数华侨华裔儿童的身份认同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他们/她们既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也认为自己是侨居国人。完全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或侨居国民,即单一两极的认同身份人数不到一半。这些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两极化、矛盾化至少不是华侨华裔儿童身份认同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多重的身份认同,并保持和谐相处才是华侨华裔儿童身份认同的主流。

  身份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因为它通常是多重的、主观的、情境性的,并具有可塑性。在某种程度上,身份认同是一个开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构建和重建的过程。华侨华裔儿童的心智尚处于发展发育的过程中,他们/她们对身份认同的构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这些儿童或出生于侨居国,或在童年时期便跟随父母移居海外,所接受的教育以及社会化过程基本是在侨居国完成的,因此“他们是在自身的血缘文化和成长的环境文化相互撞击与交融中成长的一代人”,其思想、行为、举止等方面必然是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而产生的结果。杨凤岗曾提到美国华人基督徒在进行身份认同的构建时,“既没有放弃族群认同被动地接受同化,也没有拒绝融合而简单地固守其族群认同,而是同时圆润地建构和重构美国人认同、华人认同和宗教认同”。他们是将这三种认同有机地叠合在一起,并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中作出得体的行为。华侨华裔儿童身份认同的多样性支持了杨凤岗提出的“叠合身份认同”的模式。他们/她们并未简单被动地拒绝或固守某一身份,而是将祖籍国与侨居国的身份,甚至是三种以上的身份叠合在一起,建构起独特的“叠合身份认同”。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发展与教育”(Y2018401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