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注重归类整理 力求准确释读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新闻动态

注重归类整理 力求准确释读


发布时间:2020/11/09 阅读数:481

  由于历史原因,汉代文学作品流传至今者十不存一。仅存的传世作品又大多在传抄过程中出现异文,产生讹脱,已非原貌。这给汉代文学研究的纵深开拓带来不少困扰。20世纪初以来,我国西北地区疏勒河和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大批简牍(以下简称“汉代烽燧简牍”),为解决这些困扰提供了有效帮助。发掘汉代烽燧简牍的文学价值,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第一,守正创新,正确认识汉代烽燧简牍的文学史料价值。迄今发现的汉代烽燧简牍中,目前已整理出版的有居延汉简(包括1930年出土的居延旧简和1972—1976年出土的居延新简)、敦煌汉简、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汉文简牍。从其中标有年号的简文看,这些简牍主要为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至汉顺帝永和二年(137)遗留下来的屯戍文书。可以说,这些简牍文献都是出土地明确、年代可考、保存原貌的宝贵资料。

  王国维在1925年发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一文,提出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研究新学问的二重证据法。同时,他认为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的汉晋木简是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之一,其价值“已足当孔壁、汲冢所出”。由此足见汉代烽燧简牍学术价值之高。但目前学术界多是从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角度研究这些简牍,从文学角度开展研究者很少。之所以如此,首先与这些简文大多残断且多为文书档案有关,其次与学术界对其文学价值的认识不足有关。

  就笔者目力所及,汉代烽燧简牍中保存着不少与文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有的本身就是文学作品。简牍中有十多首未见于传世文献的诗歌,比如出自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所获简牍的《风雨诗》,就是一首富有韵味的骚体诗。此外,简牍中有不少屯戍吏卒的书信,或表达离乡远戍的内心情感,或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可极大丰富我们对汉代书信体文学作品的认识。其中的诏策文,有的为《汉书》所未载,有的可与《汉书》参校,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价值。关于晏子、韩朋、介子推等的故事残简,则为研究汉代通俗文学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重要线索。因此,唯有正确认识汉代烽燧简牍的文学价值,才能有效利用这些珍贵文献,拓宽汉代文学研究的空间。

  第二,夯实基础,归类整理汉代烽燧简牍中的文学作品。迄今公布的汉代烽燧简牍文献是按照出土地编号整理出版的。然而,正如张德芳《西北汉简整理的历史回顾及启示》所指出的:“时至今日,我们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收录齐全的、图版和释文都比较理想的整理成果。我们所看到的只是部分陆陆续续的零星整理研究。”这显然不利于综合利用这些文献开展研究。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这些文献虽然体量大,内容丰富,但因多数简牍或残断或为习字简,故不免零碎芜杂。要充分发掘汉代烽燧简牍的文学价值,必须对简牍中的文学作品进行归类整理,以夯实研究基础。

  首先,突破西方纯文学观念,尊重先秦两汉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把汉代烽燧简牍中的诗歌、小说、诏策、书信及《周易》《诗经》《论语》等典籍摘抄文字纳入其中,力求全面反映汉代河西走廊的文学创作、文化交流与经典传播状况。

  其次,根据不同文学作品的体裁特征,分诗歌、散文、小说、先秦典籍四大类进行归类整理。散文包括书信、诏策等应用文体。小说可依据《汉书·艺文志》的“小说”概念,对汉代烽燧简牍中的小说作品进行辨别、整理。

  再次,在分类整理中依据简牍作品出土地、出土编号进行有序编排。这不仅有利于清晰了解不同屯戍地点的文学创作情况,而且有利于探讨同一地点出土的同类作品之间的联系。如敦煌马圈湾汉简中,简774:“已朔酒上多,丁壮相佻耐老何?”简845:“昆弟宾昏善相闻,邻里对门与亲友,坐虽不乐好相乐。”这两段文字分别写在不同简上,但都是整齐的七言诗句。虽不能断定它们是否出于同一作者之手,但至少可断定,七言歌诗在汉代马圈湾屯戍地已经流行。

  第三,结合图版,准确释读汉代烽燧简牍中的文学作品。由于种种原因,现已整理出版的汉代烽燧简牍的释文并非都准确无误。因此,研究者需在尊重简牍整理者释文成果的同时,充分利用高清图版进行对勘,这样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如逯钦立辑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收入的《风雨诗》,将“不可视”误为“不见视”,“兴章”误为“兴诗”。之所以如此,可能与其未见该简图版有关。一些汉简释文目前尚存在争议,也需研究者仔细辨认图版,切忌人云亦云。

  在获取汉代烽燧简牍作品的正确释文之后,还应注意到这些简文存在不少异体字、通假字,甚至还有一些讹误字。这就需要充分重视简牍整理者对简文的注释,并参考史学、古文字学等领域的相关成果,借助《尔雅》《说文》等工具书,力求准确解读这些作品。

  第四,实事求是,将汉代烽燧简牍文学作品置于汉代文学发展链条中考察其文学价值。汉代烽燧简牍中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为汉代河西走廊的吏卒和边民原创,是未经润饰改造的底层人民创作,真实反映了汉代戍边军民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一,可补传世文献之缺,为考察汉代河西走廊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提供真实可信的材料;其二,为拓宽汉代文学的研究视野,了解汉代河西走廊文学的创作情况提供重要文献依据;其三,一些涉及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书信和诏书,可为研究汉代社会转型与文学关系问题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在汉代传世文学作品存量少、传抄过程中多有变异的情况下,汉代烽燧简牍中的文学作品弥足珍贵。但也应看到,这些作品的艺术水平与经过历史淘汰流传下来的传世文学作品相比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在重视其文学价值的同时,也要客观求实,不人为拔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两汉之际社会转型与文学演进研究”(19AZW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