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在艺术院校开展工作坊模式的心理健康课程探究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在艺术院校开展工作坊模式的心理健康课程探究


发布时间:2020-10-21 阅读数:465

李霞 倪聪

摘 要: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专业特点、教育背景、群体因素与个体素质的差异,显现出不同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特点。文章以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出传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存在的局限性,探索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艺术院校;工作坊模式;心理健康课程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教育部在2011年下发《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对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据了解,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相当普遍,这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艺术院校大学生是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院校的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如果有效地在艺术院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成为值得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所谓艺术院校就是专注于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门类教育的院校,与普通生相比,艺术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武汉传媒学院为例,该校的专业涉及新闻传播、影视摄影、戏剧影视导演、音乐表演等,以学习艺术知识和技巧为主,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所以艺术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个性化,忽略集体性

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情绪体验丰富,具有独特的个性,对自由的追求更加强烈。他们比较关注时尚与流行,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思想,喜好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张扬。他们的学习模式和授课方式也相对特别,导致了艺术生强烈的个性化和独立化,缺少对他人意见的重视,从而很难融入集体。

(二)过于感性,缺少理性分析能力

艺术类专业的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情感丰富,在舞台表演或创作中有爆发力。这使他们感性认知明显,看问题做事情富于幻想且思维跳跃性大,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缺乏理性分析和认知,凭个人直觉和主观感受去判断。

(三)个性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矛盾

艺术院校学生在艺术学习和创作中有着坚强的意志力,但在文化课学习及生活上则自制力较差。同时,他们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大部分精力用在专业练习上,其他事情则由父母包办,在处理具体生活事件中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在个性化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各种矛盾的情绪和心理。

二、传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存在的局限性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精神,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重视程度、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当今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课程定位不清晰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重点都停留在预防、干预阶段,而忽视心理健康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只停留在预防、干预阶段的心理健康课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压力,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但当这些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将更大,没有强大的心理免疫力,他们如何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二)课程体系不科学

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其他知识性学科一样,应当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我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存在着教学内容跨度较大、各个课程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不能构建有梯度的学习体系,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找不到学习的线索。

(三)教学形式呆板传统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不同于传统教学课程,填鸭式教学不但不能起到聊胜于无的作用,还有可能引起学生的排斥心理,过犹不及。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应当注重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直接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形式应当以营造轻松的氛围为重点,以倾听学生心理为目标。

三、工作坊教学模式在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工作坊”英文称为workshop,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教育和心理学家劳伦斯·哈普林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之中,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交流方式。工作坊的核心价值便是为身处其中的人们营造一种便于交流、倾听彼此声音的氛围。

工作坊教学所具有的主体性、趣味性、情感性、亲历性等优势特点,更符合艺术院校学生心理特点,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巧妙的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具有教育针对性的游戏和活动中,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其次,工作坊教学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分享的平台,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也较好的满足了大学生向同辈学习的心理需求,加速自身成长和领悟;最后,工作坊式教学所营造的积极温暖、自由与受保护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自我开放,释放内心压力和不快,并及时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有效的缓解并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转换角色,增强学生自主性

采用工作坊模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学生将被分成不同的小组,以某个话题作为课堂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将结果呈现给老师。老师在课程中应当转变自己角色,敢当绿叶,同时引导学生去主导课堂,带动课堂节奏,甚至可以和老师辩论,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老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学生群体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只有这样,工作坊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

(二)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理

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心灵健康课程环境更加宽松,这就给了老师和学生巨大的发挥空间。课程内容可以增加一些便于学生体验的心理实践活动。比如,临近期末考试时,老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舒缓情绪,缓解紧张的方法,让学生课后进行实践,并让学生及时反馈实践结果。对于那些实践后认为方法有用的学生,应当继续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健康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那些认为方法没有任何作用的学生,老师应当借助工作坊教学模式提供的宽松课堂环境,对其进行单独指导,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