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学前教育]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对班级微工作坊实践活动的启示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学前教育]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对班级微工作坊实践活动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11/06 阅读数:654

摘要:陶行知创造教思想内涵丰富,主要涉及创造教育的目标、途径、原则和方法。“幼儿园班级微工作坊”实践活动与传统集体教学模式相比较,打破了“教”与“学”的界限,很好地延续了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精神。在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引领下,开展“班级微工作坊”实践活动,应以生活化为基点、选择适宜的内容,以情境化为载体、激发内驱的动力,以行动化为主轴、支持主动的发展。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班级微工作坊;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0A-0040-05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毕生崇尚创造,提出了精深独到的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1],其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即是创造教育之理论。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相信儿童有创造力,强调从小对儿童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儿童的创造力[2]。学习、研究、运用他的这些创造教育思想,对当下幼儿园开展创造教育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思想

陶行知创造教思想内涵丰富,主要涉及创造教育的目标、途径、原则和方法。他认为,创造教育的目标“即是去培养手脑双全、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创造教育途径是“融于生活”[3]。在大量创造实践的基础上,陶行知探索了以下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一是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要通过“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眼睛,来培养儿童的创造。二是高度重视“行动”。他指出,创造两个字的意义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4],凡不是自己经验里发出来的知识,都不是创造。所以,创造教育要从儿童的“行动”做起,把“行动”视作创造教育的根本和前提。三是强调“自动”。他把“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作为创造教育的根本方针[5]。他认为进入创造过程后,创造是个体或团体本身的自动,他动、他助和他导,都是服从自动的。四是创设民主环境。“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6],所以要创设适合创造性发展的民主环境。五是善于设疑质难。他指出,疑难是创造之师,“学贵质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7],要培养儿童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是实施因材施教。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8],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需要的力量为转移,顺导其能力去做。

二、幼儿园开展班级微工作坊实践活动的意义

“工作坊”(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旨在为参加者提供一種良好的活动场所。顾名思义,幼儿园班级微工作坊就是在班级内开辟一个活动场所,支持一名幼儿或多名幼儿围绕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事物、现象展开自主的、持续的、深入的学习探究活动。它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模式,也是幼儿园的一种课程形态。

幼儿园班级微工作坊实践活动与传统集体教学模式相比较,打破了“教”与“学”的界限,很好地延续了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精神。它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的发现、兴趣与需要,着眼点“小”而“深”,更加注重幼儿个性的自由释放,便于每个幼儿获得适宜的、创造性的发展;活动环境小型多样、灵活多变,打破了活动空间与材料选择上的束缚,幼儿有更多动手动脑、施展创造力的机会;学习方式以“做”为主,支持幼儿在观察、发现、操作、探索、讨论、合作、交往等自主学习中,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为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它注重活动的过程,并不强求活动结果一定指向成功,鼓励幼儿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对班级微工作坊实践活动的启示

在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开展班级微工作坊研究,应以生活化为基点、以情境化为载体、以行动化为主轴,支持幼儿个体或小组主动性、探究性、交往性、创造性的学习,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发展,促进其经验不断地生长与整合,从而使创造力得到持续发展。

(一)以生活化为基点,选择适宜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9],《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班级微工作坊的主题内容应从幼儿生活出发,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达到生成、预成相结合,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目的,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1.基于幼儿自己的生活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课程经常是幼儿自己的,幼儿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己的选择和尝试造就了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10]。教师首先要关注幼儿自己的生活,即关注幼儿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班级幼儿最近喜欢的玩具、感兴趣的现象、探索的材料、关注的动植物、讨论的话题……都可成为微工作坊的主题内容。教师只有关注和研究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从幼儿的生活中提取内容,才能开展真正适合幼儿实际的、生动有趣的、形式多样的班级微工作坊活动。

2.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

美国杜威的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来源,杜威提出经验的连续性和交互性原则是衡量经验的标准,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要认识实际上哪些环境有利于引导生长的经验……知道怎样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并从中抽取一切有利于建立有价值的经验的东西”[11]。在基于幼儿自己的生活基础上,教师还应对幼儿的经验和想法进行价值判断,思考什么样的内容对幼儿具有探索空间、能够形成挑战,怎样帮助幼儿建立经验的连接通道?如在“美丽的秋天”主题活动结束后,部分幼儿意犹未尽,对五彩缤纷的树叶还想去做进一步探索,于是“寻叶之旅”成了新的探究内容。新生成的主题活动迁移幼儿已有的经验系统,从讨论秋天最明显的黄色叶子到收集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叶子,从探索叶子落下来时哪面朝上到叶子变弯哪面朝上,从可以吃的叶子到通过气味辨别叶子……班级微工作坊与日常主题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成为主题教育教学的有效延展,让幼儿的“自主经验”得以连续性建构。

(2)注重合作学习。陶行知提出“把创造教育融入集体生活、集体学习和集体合作之中”[20]。儿童是社会化的个体,重视同伴合作学习已然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如果说自主是学习得以开展的前提,那么合作则是深度学习的支撑。合作学习过程中同伴间的讨论和辩论,能让幼儿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新的经验,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在中大班微工作坊活动指导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合作学习,围绕共同的目标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探究任务,能加速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更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如开学后,当幼儿听说班上一位教师的肚子里有宝宝后,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宝宝在干什么呢,为什么我看不到呢”“肚子里的宝宝到底有多大呢”……针对幼儿感兴趣的这个话题,“老师的大肚子”成了班级微工作坊的活动主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以“宝宝在干什么呢,为什么我看不到呢”等问题为引领,鼓励幼儿“做在前”。当幼儿提出可以用望远镜、手电筒、放大镜观察教师肚子里的宝宝时,教师尊重幼儿,鼓励幼儿使用以上工具去探索。当幼儿探索没有成功时,教师适时给出建议,如“某某某小朋友家长是医生,他会不会知道?”在询问班上的医生家长,并请家长录下大肚子老师去医院检查的三维视频后,这一问题得以解决。针对“肚子里的宝宝到底有多大呢”这一问题,幼儿首先想到的是小班时测量用过的小木棍、吸管等自然物测量经验,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测量自己的大肚子。幼儿在实际测量时,却发现老师的肚子是圆的,他们找不到测量的办法。此时,教师及时抛出“测量肚子的哪里合适”“怎么测量”“怎么知道宝宝在肚子里又长大了呢”等问题,适时地提供卷尺、皮尺等工具,为幼儿探索学习搭建支架,引导幼儿学会两两合作测量,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让幼儿始终在“问题—求证”的路径下,主动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3.“评”在后,获得有效经验

“班级微工作坊”活动注重活动后的评价,通过评价帮助幼儿获得有效经验,学习创造性地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评价激发幼儿持续活动的兴趣,使评价成为下一次活动的延伸和开始,从而持续促进幼儿发展。一是注重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教师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活动后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所做和所思進行表达、分享。如通过“今天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有没有遇到困难、怎么解决的”,鼓励幼儿把活动中做的事说出来、思考活动中做的事,引导幼儿体悟自己的所作所为,帮助幼儿在分享中养成从多角度、多立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学习创造性地完成可能面对的任务和挑战。二是注重发展的多元性评价。教师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始终以欣赏的心态评价幼儿的行为,注重从主动学习、认知能力、合作交往、表现创造等角度进行多元评价,在因人施教地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同时,激发幼儿持续活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5][7]熊贤君.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J].教育研究,1999(11):53, 56,57.

[2][14][16]王文岭,徐志辉.陶行知论创造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4):127,73,8.

[3][20]吴昕春,孙德玉.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4):62,66,69.

[4][6][8][9][15][19]陶行知.陶行知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106,163,163,112,63,108.

[10][13][18]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37,102,38.

[11]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3.

[12]石剑波.基于审美创造的幼儿园绘画教学策略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 2017(1A):53.

[17]庞维国.论体验式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 2011(6):9.

责任编辑:李韦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