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专栏]琴瑟乐心 和美花开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专栏]琴瑟乐心 和美花开


发布时间:2021/10/29 阅读数:633

摘要:淮安市淮海路小学的民乐教育是从“整全人”目标出发,结合学校特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自觉选择。民乐教育课程体系化建构,民乐教学内容结构化设置,民乐教学方法突出欣赏、表现,体现了学校对民乐教育规律的探寻。学校聚力人的培养,从民乐到艺术,到其他学科,到学校文化各个方面,成功地将项目优势转化为学校特色。民乐教育价值的澄明,既表现出一种反思精神,又让人们对未来寄予美好的期望。

关键词:民乐教育;文化选择;规律探寻;优势转化;价值澄明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0B-0013-04

淮安市淮海路小学在七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美”的文化品牌。民乐吹、拉、弹、击、唱的“和而不同”,平和、恬静的审美取向,都与“和美”的文化主张高度契合。因此,学校多年来大力推广民乐教育。民乐教育一方面成为学校“和美”文化内在的有机构成,另一方面又是学校特色重要的外置符号。

一、自觉的选择

淮海路小学的民乐教育,既有因地制宜的考量,更是源于责任感、使命感的文化自觉。

1.立足以美育人的高度,为了培养“整全人”,对相对重视不够的艺术学科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源头,音乐教育就很有地位;而这种地位的获得,在于其具有熏陶人格的作用。“礼、乐、射、御、书、数”,“乐”排在第二位。在孔子那里,“乐”则要符合“礼”,倡导“礼乐”,是以“成人”为目的的。荀子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指出了音乐传播道德、陶冶性情的作用。在今天的教育语境中,讨论音乐,讨论艺术,不仅在于让学生在能力方面全面发展,而且也在于促进其精神成长。蔡元培先生说“美育即情育”,这与儒家先贤的主张有相通之处。淮海路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充分认识到艺术为生命的宝贵性而存在,艺术教育对于儿童的生命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不能因为音乐属于非考试科目,就认为它可有可无。顾万全校长认为,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自覺的使命担当,加强音乐教育。

2.基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确立民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应有位置。“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其中的一个命题,就是如何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民族音乐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含蓄而深沉地展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境界。在学习民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和表现,可以认识、了解乃至运用民族器乐,从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感受光辉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基于此,淮海路小学将民乐教育作为艺术学科的重点建设内容。

3.植根于学校文化的肥沃土壤。淮海路小学的文化旗帜是“和美”,如果说“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是其“意”,那么民乐则是其最具影响力的“象”。这个美好“意象”是从学校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民乐“吹、拉、弹、击、唱”,乐器各不相同,音乐效果也不一样,但都各安其位,高度默契,呈现或是宏大壮阔,或是优雅轻灵的演奏效果。可以说,正因“和”,所以“美”,民乐演奏高度契合“和美”。学校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因地制宜开展了民乐教育,组建民乐队,且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民乐艺术周,于是,民乐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为学校的优势项目。

二、规律的探寻

怎样开展民乐教育呢?淮海路小学在探寻民乐教育的规律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1.民乐教育课程的整体建构。淮海路小学本着“面向全体,鼓励特长”的原则,构建了完整的民乐课程体系:基础型,面向全体学生,在国家课程中落实;拓展型,满足兴趣爱好,给每个学生课程机会,在校本课程中落实;提升型,给有潜质、有特长的学生以专业引领,在学校乐团中落实。同时,考虑到民乐艺术的特点,把课程与活动打通,在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面组织社团,并采取切实措施,将活动落实下来。一是在时间上给以保障,全校近百个社团分解到三个时间段安排活动;二是体现普惠性,给每个学生加入社团的机会;三是实行走班制,盘活师资、场地等资源,保证学生的选择权得到实现。

2.民乐教育内容的结构化。在现行国标教材中梳理民乐教学内容,使其上下贯通。学校正在使用的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每册有8个教学单元,其中约有2~5个单元的5~7首歌曲涉及“吹、拉、弹、击、唱”等民乐相关知识与技能。通过细致梳理,发现现有教材中,与吹管乐器有关的教学内容分布于7册10课,与拉弦乐器有关的教学内容分布于4册3课,与弹拨乐器及民乐合奏有关的教学内容分布于6册13课,与打击乐器有关的教学内容分布于3册3课,与民族歌曲有关的教学内容分布于12册46课。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最终形成了基于现有教材的体系化的五大类民乐教学内容,并有针对性地完善了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在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的教学内容方面,做好分层(按照不同层级)、分类(按照不同类别)的工作。民乐教育和其他艺术类别的教育一样,需要很多活动,这些活动怎么能有机嵌入教育教学体系,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杜威说:“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只有在后来的后来,它才在经验的一般之流中实现内部整合,并与其他的经验区分开。”[1]学校根据杜威“一个经验”的思想,每一个课程模块,每一次艺术活动,都基于完整的意义单位,使学生经历“一个经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建构体系性的课程内容。

3.创新民乐教学策略。民乐教学涉及各种民族乐器、民间歌曲、戏曲音乐等,在具体教学中,学校提出六项策略,让音乐课堂凸显民族风,体现艺术学习的规律。①巧借流行音乐,激发兴趣。很多流行音乐中都有民族音乐元素,在教学中有机融入,可以减少学生对民乐的陌生感,增强学习民乐的兴趣。②利用教学资源,内化动力。在音乐教学中,老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音响、多媒体、海报等手段,介绍民乐常识,组织学生欣赏名曲;另一方面可以邀请有专长的社会人士现场展示,也可以让班级中民乐社团的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调动全班学生学习民乐的积极性。③重视欣赏、表现,培育主体。在一定意义上,艺术是能力学科,需要“做中学”。学校在民乐教学中,以欣赏和表现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形成审美能力,成为审美主体。④积极交流讨论,深化理解。授课时灵活运用教材内容,以主题交流和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探讨,从而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⑤多种形式结合,“混搭”创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民歌、民族歌舞及民族器乐演奏等内容“混搭”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唱、奏、舞综合音乐活动,形成有创新意味的民乐特色综合教学。⑥完善各项制度,加强保障。在社团活动方面,学校为所有由校外老师任教的社团配备助教,改善了任教老师的教学态度。学校还邀请专家来校参与期末考核,每学期按照一定比例评选出优秀社团,举行表彰颁奖大会,为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优势的转化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顾万全校长的团队认真思考过“特点”、“特长”与“特色”的关系。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民乐教育是淮海路小学的“特点”“特长”,但要将这个项目的优势转化为学校文化的“特色”,还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学校特色是学校师生自己创造形成、自己浸润其间、自己享用获益,包含着校容校貌、组织运行、核心价值观、生活方式在内的整体的文化风貌[2]。顾校长团队不畏其难,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探索,成功地将民乐优势转化为学校文化的特色。

1.在校本化的培养目标上聚力。淮海路小学高举“和美”文化旗帜,努力培养“和美”少年。在推进民乐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不仅关注知识技能教学,更重要的是挖掘民乐教育的育人特质,特别重视民乐蕴含的“仁爱”思想。多种乐器“和合”的表现形式,平和优雅的审美特质,演奏中忘我、超然的境界追求,这些与学校文化主張都是相契合的。紧紧扣住这个关键,民乐教育与其他学科、其他块面的文化建设也就是“同一首歌”了。

2.在民乐教育的基础上形成音乐学科、艺术学科的整体优势。民乐教育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学生对音乐的喜爱,提高了他们的审美力。学校顺势而为,统筹艺术学科建设,使艺术学科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音乐节目和美术作品多次在省、市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成果丰硕。淮海路小学的学生有艺术细胞和艺术气质,更是得到家长和社会的交口称赞。

3.跨学科融入民乐教育。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好的乐曲就像一幅流动而美丽的画,好的美术作品宛如一曲在心灵深处奏响的美妙音乐。二者均极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学校将民乐和水墨画结合起来组织教学,不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理解民族音乐,还拓宽了水墨画创作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感受。音乐饱含情感,语文同样如此。文学与音乐共生共长、相辅相成,共同演绎着和谐融通之美。统编语文教材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选取了相当一部分带有中国烙印的文本。合理运用这些文本中的民乐元素,可以在课文解读和赏析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文化基因,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文字的真谛。语文学科组对小学12册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题材课文进行了统计,并设计了在不同年段文本中融入民乐元素的策略。老师们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在低年级学生学习中配以轻快的旋律,有利于朗读和记忆。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民乐曲调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文本的流动之美,可以激发通感,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让精神得到滋养。于是,教研组筛选出可以与民乐相融的48篇课文,并设计了每篇课文与民乐融合的教学思路,供老师们参考。

4.环境建设有机融入民乐元素。“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3],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和美”民乐剧场、民族音乐展览体验馆、民族音乐知识长廊等民乐专用空间。在校园环境上着力营造雅致的民乐风,将民乐元素渗透进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让学生举目可见乐器、名曲等民乐知识,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之情。学校还创编了张弛有度的民乐课间操,让学生在优美的民乐中跟随节奏锻炼身体,愉悦性情。通过一系列举措,在帮助学生学习民乐的同时,也推动着学生在做“素质全面、人格健全、志博行雅、阳光自信”之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5.在和美旗帜下整体建构学校文化。正是在这样校园生活中,“和美”学校文化才水到渠成地生长出来。在管理方面,“和美”就是关注教师的生存发展和身心健康,关注教师“幸福指数”,努力形成让教师安心乐教的良好人文环境。倡导“三要三也要”,即“要工作也要家庭、要学生也要孩子、要质量也要身体”。在德育方面,“和美”就是站在生命的高度,大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网络,让学生学会思辨,懂得践行。引导广大学生创先争优,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良好校风、学风和班风形成,引导学生会生活、会学习、会创造,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在教学方面,“和美”就是追求教学内容结构之美、设计开放之美、资源生成之美、生命涌动活力之美,让学生在主动的参与、愉悦的体验中发展。在艺术教育方面,“和美”就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体验情境、启迪感悟等途径让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会艺术地生活。

四、价值的澄明

“生命·实践”教育学创始人叶澜教授指出:教育价值观的重新认识是一切教育活动不可忽视的起点。新时代的教育,正在从“教书”走向“育人”,从“知识传递”走向“生命价值的挖掘与提升”。以音乐、美术为主要内容的艺术特色教育如何应和时代的呼唤,需要不断回望原点,反思来路,这样才能在“未来已来”的风雨中把握航向。顾校长的团队认为,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

第一是“生命·成长”。对小学生而言,走进音乐、美术课堂就是走进了生命的多彩和跃动。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任务的布置、教学资源的准备等方方面面,老师都要站稳“生命·成长”的立场。艺术教育要体现出审美意义上群体与个体生命的开悟与欢欣。艺术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波折甚至辛苦的,但终极指向应该是内涵不断丰富的快乐。

第二是“技能·创造”。从原始人最初随意敲击身边物体发出声响,捡拾彩石或木炭在洞穴中信手涂抹,艺术就与技能如影相随。技能是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将这种本体价值传承给学生。技能传承的起点是模仿练习,然后是熟能生巧,最终是自然而然的改进创新。艺术教育就是这样一个动态的“三部曲”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唯此,艺术教育才有生机和活力。

第三是“审美·情趣”。让艺术教育全面覆盖每一名学生,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养和内涵,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艺术教育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去开发学生人性中的艺术审美潜能。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握住艺术教育的这小学“黄金六年”,为每一位孩子的人生播下艺术的种子,为未来的满园春色而耕耘不息。

回望是为了前行,思考是为了提升。有了这样的价值立场,我们相信,淮海路小学的民乐教学一定能更上层楼,琴瑟乐心、和美花开的愿景一定会呈现。

参考文献:

[1][3]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8:35,25.

[2]杨九俊.学校特色建设:“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J].教育研究, 2013(10):30.

责任编辑:杨孝如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