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个性心理结构取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力基本现状与特点初探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个性心理结构取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力基本现状与特点初探


发布时间:2020-01-29 阅读数:383

王晓敏 王笑 马关培

摘 要:本研究把就业力界定为一种个性心理结构,是个人确认和获得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并采用《就业力倾向性测量》问卷,从职业开放性、生涯主动性、生涯动机、生涯韧性、职业乐观性和职业认同六个维度,对171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力基本现状和发展特点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高职学生整体就业力水平较高,(2)就业力六个维度的发展状况是不均衡,存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类别的差异,但差异均不显著。

关键词:就业力;高职学生;职业生涯

一、问题提出

自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招收比例持续扩大,现今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在不久前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更明确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不断增强,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这种热情,主要是基于近年来高职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的高期望值。高职学生就业状况成为高职办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归根结底,高职院校本身就与生产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旨在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而,如何培养与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力,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有着极为更为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就业力(employability)的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学者提出,当时研究者关注的是下层群众,特别是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和潜能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也随之演变。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就业能力的关注点也逐渐聚焦到作为个体的就业能力的提升。就业力作为一个新鲜而富有生命力的构念,近年来更是收到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关注。高等教育机构如何认识、培养、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更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在我国,学者郑晓明较早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可分为个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即智商(IO)与情商(EQ)或称智力资本与能力资本。学者朱新秤则把就业能力概括为,个体在劳动力市场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个性特征及各种条件的集合。上述两种观点较为广泛地代表了国内大多数研究者的就业力研究取向。

Fugate 等人认为,首先,就业力是一直个体的能力,而基于对“能力”这一术语在学界的理解基本来源于心理学的公认界定,Fugate 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就业力界定为一种个性心理结构,是个人确认和获得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其结构要素包括:职业认同(work identity),职业生涯开放性(openness to changes at work),生涯主动性(work and career proactivity)、职业动机(career motivation)、生涯韧性(work and career resilience)以及生涯乐观性(optimism at work)六个维度。

Fugate 等人的观点超越了从就业结果定义就业能力所带来的含混与模糊,同时又超越了从传统个体心理学视角界定就业能力的局限,将求职者进入职场的适应过程和社会心理维度包涵其中,符合“能力”的心理——社会双元结果特点。再者,其结构模型的具体而精细,为就业能力开发机制的探讨提供了依据和工具。因此,本研究采用Fugate 等提出的理论架构和开发的研究工具,以广州三所高职院校的在校生研究对象例,探讨其就业能力现状与基本特点。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施测对象来自广州地区三所高职院校(普通高等专科职业学院)的在读学生,主要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样本包括大二和大三(毕业班)学生。这些学生来自国贸、金融、会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市场营销、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社会工作等专业。研究对象的抽样分布情况见表1。

(二)测量工具

采用Mel Fugate等编制的《就业力倾向性测量》(the dispositional measure of employability,DME)测量高职学生的就业力。测量问卷由职业开放性(openness to changes at work)、生涯主动性(work and career proactivity)、生涯动机(career motivation)、生涯韧性(work and career resilience)、職业乐观性(optimism at work) 和职业认同(work identity)六个维度的分量表组成,共25项题目。六个分量表在原问卷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依次分别为0.70、0.82、0.78、0.70、0.75和0.68。

研究者翻译和修订了问卷的中文版,并对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问卷中文修订版的《就业力倾向性测量》问卷具有较高的项目区分度,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良好的结构效度。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是0.921,六个维度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716、0.795、0.852、0.847、0.815和0.877。可见,《就业力倾向性测量》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具有适用性,可以将其用于测量分析国内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力。

(三)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218份,回收207份,有效问卷171份,有效回收率为78.4%。由研究者本人或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主持施测,解释问卷的各部分构成和答题注意事项,被试的取样主要以专业系为单位的集体施测和自习室整群抽样实测两种方式进行,完成作答后现场回收问卷。

使用PASW(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高职学生就业力的基本状况

为从整体了解和把握高职学生的就业力的基本水平和结构特征,对被试的就业力测量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

从结果可见,高职学生的就业力较强,各维度的得分都高于平均值(2.50),其中“职业认同”维度得分最高,均值达到4.17。与之相较而言,高职学生的“生涯动机”水平较为偏低,这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高职学生就业力的发展特点

(1)高职学生就业力的性别差异

采用方差分析对高职学生就业力六个维度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

统计结果可见,男女高职学生的就业力维度得分均高于均值。其中,女生在除了“生涯主动性”以外的五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而男生在“生涯主动性”的平均水平稍高于女生。但是,就业力六个维度的得分都不存在显著的男女性别差异。

(2)高职学生就业力的年级差异

采用均值比较和单因素方差检验,对各年级高职学生的就业力得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大二与大三(应届生)在六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平均值,但年级得分差异不显著。

(3)高职学生就业力的专业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对不同专业类别的高职学生的就业力情况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各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就业力维度得分均高于均值水平,但专业类别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水平差异。

四、分析与小结

(一)高职学生就业力的基本现状

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的就业力普遍较强,各维度的得分都高于平均值(2.50),其中“职业认同”维度得分最高,这可能与高职教育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产教融合,职业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方式密不可分。此外,“生涯开放性”、“生涯主动性”、“生涯韧性”和“生涯乐观性”的得都处于中等以上的较高水平。与之相较而言,高职学生的“生涯动机”水平偏低。有相关研究表明,动机水平与个人品质(自我效能感、自信心等),已经学科理解、技能水平存在相关性,高职学生的生涯动机水平较低于其他就业力维度具体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这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二)高职学生就业力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就业力在不同人口特征维度上的比较显现了其内在的发展特点。具体而言,高职学生就业力在男女性别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但是女生在职业开放性、生涯动机、生涯韧性、职业乐观性和职业认同的平均得分略高于男生,而男生在生涯主动性维度的得分稍高于女生。

同样的,高职学生就业力各维度得分在年级、专业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证实了Fugate与同事的观点,就业力属于个性心理特质,受到性别、年龄和专业的影响较少,是一种“心理——社会”结构的个体能力。这也在相当程度证明了将就业力不等同于专业知识、技能,不应该将它们专业知识、技能等混为一谈。由此,在高职教育的育人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通过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必须从个性发展、能力提升的角度重视综合素养类课程的建设和社会实践的开展,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力,为高职学生的求职就业,职场适应和生涯发展提供教育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D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19-03-20.

[2] 朱新秤.大学生就业能力心理结构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3):85-88.

[3] 崔玉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21-24.

[4] 徐蕾.康乐.大学生就业力研究:现状与展望[J].重庆高 教研究,2018(06):110-118.

[5]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3):91-92.

[6] Mel Fugate, Angelo J. Kinicki, Blake E. Ashforth. Employability: 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4-38.

[7] Mel Fugate,Angelo J. Kinick. A dispositional approach to employability: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test of implications for employee reactions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8(81):503-527.

基金項目:文章为广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13WT090。

作者简介:王晓敏,女,广东惠州人,心理学讲师,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王笑 女,湖北武汉人,心理学讲师,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青少年发展与教育;马关培,男,河南许昌人,统计学讲师,广州医学院统计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数据化建设,高校资助体系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通讯作者:王晓敏。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