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提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提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20 阅读数:428

摘 要: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如今,新媒体贯穿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践全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文章以河海大学为例,科学运用新媒体思维和方式,找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建立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积极创新大学生“新思政”教育有效性發展的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快速走进大学生的生活,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截至2018年12月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规模高达8亿之多,大学生的比例占到了其中的18.6%。

新媒体较传统媒体有其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传播主体的平等性与交互性、传播内容的海量性与即时性以及传播方式的虚拟性与多样性。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正如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那样,它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如何因势而新,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教育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现实性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文章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所在工作单位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考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考虑到问卷的有用性,问卷发放对象涵盖不同学科,不同年级。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基本信息、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基本情况、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的影响、学校使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及不足之处、学生意愿表。

此次调查采取实地调查,随机抽取300人,发放问卷,完成后立即收回。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89份,有效回收率为96.3%。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一)多元的新媒体文化弱化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新媒体本身只是一种信息平台,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多元化的新媒体文化所产生的隐性舆论场效果。

根据调查,大学生接收不良信息情况如表2所示,79.7%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收到过诈骗类的信息,52.4%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形式收到色情类的信息,9.5%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收到过妨碍国家安全的信息,96.4%的大学生收到过垃圾广告。

首先,大学生理想信念容易受到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理想信念”作为“灵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加以强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来自国内外的意识形态斗争不断升级。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不仅打破了校园与社会的传统壁垒,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由于全方位实时监管难度较大,新媒体平台上充斥着大量质疑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丑化伟大历史人物的信息。大学生正处于三观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信息认知上甄别能力差,价值观容易受到渗透,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受到弱化。其次,容易引起大学生道德失范。新媒体技术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的熟人社会、熟人关系传播转变为更大程度的线上陌生人交流。媒介双方关系的泛化意味着信息传播中的追究责任无限缩小甚至归于无,信息资料空穴来风,错误虚假信息无需负责,加上虚拟网络又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管,新媒体环境中便出现了“喷子”“键盘侠”一类的负面群体,带歪新媒体风气,制造消极舆论局面。自我辨别、抵制能力差的青年学生极易被同化,责任感与道德感消弭,口无禁忌,行必有失。在一定时间内如果不加以控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理所当然地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轻者受到他人的警告批评,重则对他人财产和安全造成威胁,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对网络的迷恋造成大学生身心健康受损

新媒体对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影响的调查表(表3)显示,分别有178名大学生承认新媒体对他们身体和心理产生过不良的影响,87名大学生表明新媒体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产生不良的影响,只有24名大学生表明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没有受到新媒体的影响。

可见,新媒体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对大学生身体健康产生消极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课堂内外低头族随时随地可见,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手腕关节不适,腰酸背痛,头昏眼花,视力下降,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等症状。情况严重的会使血压升高,植物性神经紊乱,免疫功能降低,甚至猝死。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研究表明,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会使人短时间高度兴奋,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感却十分严重。现实中,大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导致自闭的例子并不少见。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成为他们灵魂的归宿,网吧成为他们了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家”。这些学生大多与家庭成员之间,与邻居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泊,对现实社会中的一切漠不关心。同时,根据调查,80%左右的退学原因都与“网络成瘾”有关,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适应大学生学习新态势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性被弱化。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层级性。原本唯一值得信赖的思政教育课堂渠道如今只是众多信息渠道选择的一种,加之学生也有自我生活体验认知,不可避免地使教育工作者的传统信息资源优势丧失,学生不重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影响力有所消弭。如今,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自己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公众平台, 这为依托微博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基础。但是由于部分官方公众平台面孔过于“僵硬”, 有一種无法靠近的距离感, 并且对于官方公众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几乎没有权威人士点评, 对于评论区更是缺少必要的互动环节,这一载体基础却遭到现实的打击。“调查(表4)表明, 大学生选择‘娱乐消遣上网目的的比例最高,为47.6%。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新媒体素养不足。教育活动是一个双主体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教育过程离不开教育者的引导。目前,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舆论关注较低, 造成理论课程和日常教育的内容缺乏新意与吸引力,不能紧跟舆论并做出解读、不能找准网络舆论的关键点适度开展宣传,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因势而新。此外,新媒体的大数据分析功能没有被广泛适用。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数据挖掘,可以让教育者更好的分析理解数据,方便教育者根据大学生当前状况做预测性判断。但是目前,很少有教育者将大数据的分析功能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二、提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创新路径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面对新的形式,作为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高高扬起创新的旗帜,才能真正增强自身的有效性,开创出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思政工作 “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对新媒体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针对互联网领域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情势,高校思政工作决不能在网络空间失语、失声,必须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全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文化空间。

(一)更新观念,促进线上线下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已不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发布者与阐释者。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优劣高低的等级性关系转换为平等的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诧异预设下的“告诉你什么你就要信什么”转变为“帮你知道应该在你所知道的信息中坚信什么”。在这种平等关系中,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由知立德,由情体德,由美悟德,由行践德,高效完成相应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正确选择以及内化与外化。但现阶段,高校以及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不够深度,对新媒体的实践还处在探索期。这些不足对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带来了障碍。

根据相关调查问卷显示,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程度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浏览高校微博和微信平台的频率越高,受网络不良影响的程度越低”,“浏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主题网站的频率越高,受网络不良影响的程度越低”。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新媒体素质,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促进线上线下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及时把握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与兴趣点,并将其针对性地融入思政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与专注度,从而达到学生主动接受教师提供的讯息并一定程度上替代其他未知来源多元取向信息资源的目的。熟练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手段,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的问题,警示学生理性认知新媒体信息传播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现实困境时能有效进行自我判断并良好应对。通过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优势紧密结合,焕发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生机活力。

(二)创新方法,重塑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

新媒体视域下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想真正做到“因势而新”必须具有交互性。这种交互性,是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一种积极的参与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双方都作为不可或缺的主体共同参与,共同设定主题,共同讨论,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表5所示,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古板模式与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递渠道多元、表现方式多样形成鲜明对比,学生易对前者产生倦怠甚至抗拒。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新媒体视域下,必须放下架子,弯下身子,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互动、讨论。这种平等互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学会运用学生的语言,将冗长、单调的理论翻转为活泼、通俗的表达,来回应学生,引导学生。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不妨适当采用网络语言,选取部分网络趣味段子,增强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并提高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收程度,还可以创新教学方式,试着从学生本位出发,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如近年来逐渐得到提倡的“翻转课堂”的运用。但无论形式怎样创新,其目的都是使思想政治的内容能够真正感化教育学生,在学生心中种下优良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种子,提升思政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水平。

(三)转变模式,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

人群组织方式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自主意识的普遍增强使得传统垂直化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模式对人们的影响力。要增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实现由垂直化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模式向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模式的转换。

新模式的构建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众多的信息传递渠道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采取相应措施,增强自身吸引力,在大学生自主地通过这一信息传递渠道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倾向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抢占网络舆论的制高点,掌握高校网络话语权。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强化网络传播能力建设,通过开设辅导员博客和微博、学生工作公众号、建立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等方式,积极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进行宣传教育,把中国社会、中国大学的现实发展优势转化为网络话语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网络文化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018年起,笔者所在学院上线“HHU青春土木”公众号,涉及学院新闻通知、竞赛讲座、学生风采、榜样建设、信息查询、技术交流等多个方面。通过依托公众号举办 “砼系砼传”捐书活动 、毕业季主题纪念等线下活动以及将线下的讨论会议、论坛讲座通过直播或者录制的方式,共享到新媒体平台上,打通线上网络与线下生活。平台开通以来,共推出162期信息和文章,累計阅读量突破88106人次,学生日均阅读次数达1.2次。受众覆盖学生、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各个方面,很好的利用了新媒体手段,深度挖掘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创新型阵地建设,将引导青年学生的范围辐射到课堂外、新媒体上以及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很好的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新媒体冲击下,思想教育工作难度和强度较之以往的确更甚,因此要想思想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性进展,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教育重心的理念,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角度,以学生的感受为主革新教育方式。学生也需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逐步树立巩固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强化道德责任意识,信赖配合教师的教育,以促进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主动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只有通过思政教育双方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 沈壮海,王培刚,段立国,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03.

[4] 王易.增强“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1(04).

[5] 郭毅然:交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根基[J].探索,2007(05).

[6] 熊建生、李小红:新媒体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

[7] 徐夫真,张文新.青少年疏离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调节效应检验[J].心理学报,2011(04).

基金项目:文章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SZC-63。

作者简介: 吴宝海,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党委书记,助研,博士。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