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中庸之道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

警戒线封面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编辑出版:《警戒线》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22-1415/D

国际刊号:ISSN 2095-9893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 :jjxbjb@126.com

《警戒线》
投稿邮箱:jjxbjb@126.com
论文鉴赏

中庸之道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0-03-01 阅读数:530

闫娇 周雪玲

摘 要: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礼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古代仁人志士所推崇。“中庸之道”也被称为“中和之道”,它是孔子所著的《礼记》中《中庸》篇所讲解的内容。“中庸之道”可谓是儒家最高的道德修养标准,最高的立身处世原则,也是历代儒家圣人们评判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基本准则。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有关道德的问题,在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庸之道中的“德诚之道”的理论分析,从立足传统优秀文化,丰富道德建设的内容;借用新型载体,创新道德教育形式;借用新型载体,创新道德教育形式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使“德诚之道”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起重要作用。学习中庸之道,对人们立身处世、修身治世等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庸之道;德诚之道;修身治世

一、中庸的内涵

什么是“中庸”呢?宋代程颐曾解释为:“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也就是没有偏颇,保持恒定。朱熹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也就是说要不偏不倚,保持平常心态。中庸之道,小则是不偏不倚,大则是蕴含着天下万物的运行之道,囊括着世间的各种处世之道。小处可以遵守它修养个人品德,保全自身;大处可以遵循它治理天下,引导万民。

但如今很多人对“中庸”有颇多的误解,认为它是告诉人们在世间要做一个平庸的人,告诉人们枪打出头鸟。其实,这些错误的解释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深入的阅读《中庸》这本书的内容,更是没有深入的体味“中庸之道”的内涵,只是从“中庸”二字中浅浅而谈罢了。事实上,“中庸”告诉世人的东西有很多。中庸告诉人们如何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如何避免修身、处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它以培养人们成为至德至善的君子、引导人成为令世人尊敬的圣人为主要目的。从《中庸》中我们可以读到“以德为本”、“守礼好义”等做人的基本道理;也可以读到“自强不息”、“言行一致”等具体的修身准则;还能读到“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追求勇和智”等圣人贤德志士的言行指引。包括“天命章”告诉人要修德养性,顺承天命;“时中章”告诫人要近君子,远小人;“行明章”告诉人们为人处世要摆正心态,过犹不及,切勿清高自傲等等。《中庸》的三十三章内容都是智慧之篇,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大孝章、诚明章和至诚章。这三个篇章主要讲的是人要厚德、要明理达诚,从而可达到至诚治国的程度。

二、《中庸》的德诚之道

“大孝章”中以舜的至孝至德之行来告诉人们“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德行完善了,地位会有的,名声会有的,寿命同样也会有的。在当今的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把德、禄、寿的顺序完全颠倒了,先去追求禄,而忽略了德行。一个人所具有的德行决定着他能站在多高的位置上;一个人所具有的德行决定着他能走多远、飞多高。小德小得,大德大得,德行就如一栋大楼的地基,只有地基的牢固程度决定着大楼能建到多高。

“诚明章”中“自诚者,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这是在讲述“诚”和“明”的辩证关系,主要意思是,内心真诚便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会主动追求内心真诚。是在告诉人们要达到内心真诚,就需要先通过修养、求知去明德、明理,当“明”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达到“诚”。“诚”是《中庸》的一个核心范畴,在整个儒家思想中也占着重要的地位。《中庸》中解释道:“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上天所遵行的法则,是人行道应该达到的目标,当今社会所讲的“待人诚信”、“内心真诚”,只是“诚”的具体表现,是要达到“诚”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在“至诚章”中强调“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意思是说,只有德行达到至诚的圣人,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起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下化育万物的大道。这一章是“诚明章”的后续,明理至诚,至诚才能治世,这也和“大孝章”中的“大德必得其位”的道理相类似,至诚者得天下,高堂之座,只有德行至诚的人才配得到。即使拥有了高高在上的位置,却没有超出众人的德行,位置也不能坐穩,随时都有可能倾覆。大禹就是一个因为至诚之德而得到天下的人,他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可以离别新婚的妻子,可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甘愿日夜奔波于荒野山林;他能真诚的对待每个人,用自己的艰辛换取百姓的安稳生活,所以获得了人们的信任,被人们推举到天子之位。

德和诚是修身的准则,至诚至德之人可以得天下、治天下。我们普通的人虽然达不到至诚的境界,不能做到内心绝对真诚无私,但也不能放弃对道德至诚的不懈追求,也需要在日常中把“诚”和“德”作为修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德是万事之本,一个人知道修养自己的德行,将其作为立世之本,这便是知本;忽视德行,而追求不合道义的权势、富贵,那便是忘本。知本可以安身立命,忘本则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诚”是要先己诚再他诚,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对他人真诚之前,一定要做到自己内心的真诚。所谓的内心真诚,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自欺欺人。人只有先关注自己的内心,才会有恻隐之心和羞耻之心,才能在为人处世中克己守礼、诚信待人。

三、中庸之道在当代的意义

(一)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作为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中庸之道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当今社会是快速运转的时代,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的基本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逐渐出现浮躁化的现象,人们的金钱观和利益观越来越重,一些传统的道德理念逐渐被一些人所遗忘,失德现象、失信事件层出不穷,老人跌倒不扶、彩色馒头、碰瓷事件等恶劣的社会事件不断地被网络曝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道德的建设上。

(二)立足传统优秀文化,丰富道德建设的内容

新时代的中国需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明确道德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在传统中追根溯源,将传统礼教中的道德内容与时代的特点相结合,创新出符合新时代发展特点的道德内容。习近平强调:“道德建设,重要的是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 在《中庸》中所强调的德行和诚信,与当代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需要修德行、守诚信,更需要拥有至诚至德品质的人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

(三)借用新型载体,创新道德教育形式

以“中庸之道”为代表的传统礼教文化的道德教育,若想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教育形式的创新、教育载体的创新是必要的准备条件。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播载体呈现出多样化、便捷化和科技化的特点。道德教育不应该只拘泥于传统的教育形式,应通过新型的传播载体,使《中庸》的道德准则在社会中广泛传播。通过新型的科技手段,创新教育形式,将《中庸》中的部分内容以图画、动态的形式呈现,来提升人们对于晦涩难懂的书本内容的理解度。

(四)加强主体教育,提升道德意识

时代在进步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人会被淘汰,但这不是社会淘汰人,而是因为这些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自己淘汰自己。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体的道德教育,提升他们对道德建设的重视度,使他们主动学习中庸思想。社会主体是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只有激发社会主体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的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失德、失信的现象。“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要教育社会主体认识到明理修德的重要性,促使其以达到明理至诚的境界为发展目标;使其懂得至诚则明的道理,使他们从内心认可“德信诚”的道德原则,并促使他们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中庸之道中的大德必得其位、君子不忧无位的真理,使他们真正明白,只有拥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逐渐被社会所认可,才能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中庸之道是教人们修身养性、明德至诚的道德准则,不仅在古代道德教化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子思,著.墨非,编译.中庸[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7-138.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外文出版社,2018:181.

作者简介:闫娇(1995.08- ),女,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周雪玲(1996.01- ),女,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幸福思想。


编辑整理:警戒线杂志社官方网站:www.qnyshzzs.com